一笔一划书族史 同心同行护文脉——攀枝花学院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品味傈僳语言文字的千年风华

发布时间:2025-08-19 11: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涵 许丹 唐平 赵灵语 代芯羽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文化是维系民族根脉的重要纽带,傈僳族语言文字作为傈僳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基因,其传承发展关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 。同心合傈,纹脉千载 —— 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积极响应文化传承号召,奔赴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开展三下乡思政实践调研,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触摸到了傈僳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也深刻感受到这份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传承困境。

傈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人民用古老的傈僳族语进行日常交流,抒发感情,传承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塑造、刻画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其词汇与语法,精准勾勒出傈僳族对山川草木、生产生活的认知,是民族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载体。文字则有音节文字、老傈僳文、格框式文字,新傈僳文,从维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创制到新中国后规范推广,它们记录着傈僳族的创世史诗、迁徙故事,是打开民族精神世界的钥匙。

▲图为博物馆展出的傈汉小词典 唐平 供图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傈僳族语言文字的传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践团调研发现,傈僳语虽在当地仍作为日常交流语言使用,但文字传承却出现明显断层。一方面,在教育体系中,傈僳族文字课程的缺失使得年轻一代缺乏系统学习的机会。目前,仅有极少数民族院校或专业设置了相关课程,基础教育阶段更是鲜见其身影,这直接导致年轻一代对傈僳文字的认知与书写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冲击,使得傈僳文字的使用场景不断萎缩。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日常交流更多依赖通用语言与现代信息工具,傈僳文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低。傈僳文字传承的断层,让许多承载着民族情感的古老故事,仅以口传形式存在,难以转化为可供长久保存的文化文本。

▲图为博物馆展出的德昌县傈僳文识字教材 赵灵语 供图

实践团深刻认知到,傈僳族语言文字就像民族的“传话筒”和“记事本”,口传语言藏着民族思维方式与情感基因,留存的文字符号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图为博物馆展出的德宏傈僳文扫盲识字课本 代芯羽 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录音记录、文字整理等方式,采集村民讲述的傈僳故事;结合博物馆中的文字展品进行文化解读,挖掘文字背后的历史价值。同时,团队成员们针对传承困境提出思考和建议:一方面,建议在当地开设傈僳语言文字特色课程,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趣味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鼓励通过短视频等创新形式,将傈僳文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提升其传播力与影响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傈僳族语言文字发展历程 吴涵 供图

此次实践,是与傈僳族文化的深度对话。从博物馆文字陈列到村寨语言交流,实践团见证传承挑战与希望。她们明晰,守护文化脉络就是守护民族根魂。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建立数字化文化数据库、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为傈僳语言文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青年一代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唯有以躬身实践回应时代需求,才能让傈僳族语言文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让民族文脉永续流传、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