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张成昊) 阳光为中国电信博物馆镀上金色光芒,整座建筑在晴空下熠熠生辉。7月1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红色故事青年说团队的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这座记录着中国通信百年历程的殿堂前整齐列队。作为新时代电子信息专业的学子,他们此行的目的不仅是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更是要追寻那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中蕴含的精神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在展馆前合影留念。
图为中国电信博物馆大正门。
百年电波递初心:通信变迁的红色传承
在中国电信博物馆的展厅里,团队成员放慢脚步,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触到百年通信史的脉搏。
一台 20 世纪 40 年代的克利特键盘凿孔机静静陈列。金属机身虽满是岁月斑驳,按键却似仍留存初代通信人的温度。同学们围站展柜旁,透过这台机器,遥想当年通信场景:报务员操作它凿孔编码,让信息借电波跨越山海 。就像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时,电报传递军情,那 “嘀嗒” 声不只是技术信号,更是民族抗争的呐喊,在历史长河里久久回响 。
图为克利特键盘凿孔机。
同学们指着展柜里的绘有双龙图案的老式电话机模型,对比手中的 5G 终端,突然读懂:从艰难起步时的 “半部电台”,到如今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变的是技术迭代的速度,不变的是一代代通信人 “为国铸网” 的初心。
“这不仅是工具的进化,更是精神的接力。” 团队成员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当红色电波穿越百年,新时代的青年正以专业所长,在通信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属于他们的故事。
图为陈列的老式电话。
半部电台传星火:革命密码的使命接力
在中国电信博物馆的 “红色通信” 展区,团队成员驻足在一个玻璃展柜前。灯光下,“半部电台” 的金属外壳泛着沧桑的光泽 —— 这台只剩收信部分的设备,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从敌人手中缴获的 “传家宝”。
图为馆中陈列的“半部电台” 实物。
“就是它,点燃了红色通信的星火。” 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开国中将王诤带着这半部电台,在山沟里创建了红军首个无线电台和无线电队。没有电源,就用手摇发电机;缺乏零件,就拆东补西自己修;密码本记不住,就编成顺口溜背在心里。”
图为团队成员在王诤将军像前讲述其生前事迹。
在中国电信博物馆的展区内,“中央委员加电台等于党中央” 的标语格外醒目。团队成员围在满是历史印记的展板前。一张 “人民邮电” 手书、一组组通信队伍的黑白合影,将时光拉回烽火岁月。指着展板上的行军路线图,讲解员说道:“那时电台就是‘流动的中枢’,战士们背着设备穿越封锁,靠电波把党中央的声音送到每处战场。” 团队成员凝视着照片里通信兵坚毅的面庞,仿佛看见他们在雨夜抢修线路、在炮火中守护电台的身影。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展馆。
“从‘半部电台’到 5G 基站,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电波为令、使命必达’的信仰。” 一位同学在记录本上写下感悟。当新时代青年的指尖划过展柜里的 5G 核心网模型,突然读懂:那些穿越枪林弹雨的 “滴答” 声,早已化作基站铁塔上的信号波纹,在深山峡谷、雪域高原续写着 “使命必达” 的答卷。而他们,正以青年之名,接过这跨越百年的精神密码。
邮电芳华奠根基:人民通信的奋斗史诗
在 “人民邮电 砥砺前行” 展区,团队成员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吸引。玻璃展柜内,老式设备与泛黄照片静静陈列,讲解员指向展柜里的通信物件,讲述新中国通信起步的艰辛。从翻山越岭架线,到实验室里反复调试,无数邮电人以汗水为墨,在空白画布上绘出国家干线通信网的轮廓,锈迹斑斑的载波机、满是批注的手稿,都成了奋斗史诗的注脚。
看着这些展品,团队成员感慨万千。他们明白,如今便捷的通信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邮电人挥洒的汗水与热血。这些邮电先辈们用奋斗书写下通信事业的壮丽史诗,也为新时代通信技术的腾飞奠定了坚实根基。
图为场馆工作人员为团队讲述陈列展品。
智联四海绘新篇:红色基因的青春答卷
在中国电信博物馆的时光里,团队成员见证通信历史脉络,更读懂红色基因传承。从 “半部电台” 的烽火坚守,到 5G、6G 勾勒的智联蓝图,通信人 “打通信息血脉” 的信仰从未褪色。
作为新时代的通信青年,团队郑重接过这份穿越时空的使命。让红色通信的基因在5G的浪潮中奔涌,在6G的星空中闪耀;让先辈们"人在电台在"的誓言,化作"网联万物、智通未来"的担当。
实践团队将以创新为笔,以奋斗为墨,在数字中国的宏伟画卷上,续写"永不断线"的通信传奇,让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永远传承"听党指挥、信念坚定、一心为民、变革创新、崇尚科技、安全畅通"的六句箴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成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