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廖泽峰)深入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 月 12 日上午,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侨刊探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沙西村,围绕具有百年历史的《沙堆侨刊》展开系统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资料整理等方式,全面梳理侨安会与侨刊的历史脉络、现状挑战及文化价值,为新时代侨乡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江门日报 “侨刊探韵”实践队谢锦豪 供图
在沙西村工作人员带领下,实践团一行来到沙堆镇侨安会,与《沙堆侨刊》编辑部的老师们围坐畅谈。《沙堆侨刊》编辑部由一群退休老人组成,平均年龄为72岁,现任主编是李如松老师。面对前来调研的大学生们,李如松老师回忆起侨刊曲折的发展史,他从1931年侨安会大楼落成时侨刊的初创说起,细数这份刊物如何在战火中停刊、又在改革开放后由老侨胞们凑钱复刊,一步步从单纯传递乡讯的“家书”,成长为涵盖市场动态、非遗传承的多元载体。
▲图为侨安会大楼 “侨刊探韵”实践队谢锦豪 供图
李如松主编向调研团展示了1922年创刊的《公安月刊》复刻版,泛黄纸页上“联络侨情、振兴家乡”的办刊宗旨依然清晰。实践团队梳理发现,侨刊内容从早期单纯传递乡讯,发展到如今涵盖市场动态、非遗传承等多元议题,每期1200本刊物通过水陆路寄往30余国,电子版同步入驻广东省“云端家书”平台,已成为江门侨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你看这个牌匾,这是‘广东百年侨刊’的荣誉牌,是从省里领回来的!”李如松主编指着墙上的牌匾,语气里满是自豪。“现在咱们沙堆侨刊社编辑部有7名编委,都是本地的退休教师和干部。”说到这儿,李主编笑着摆了摆手,打趣道:“我们啊,是地地道道的‘三无’人员——没编制、没行政级别、更没工资奖金。但你看,从一百年前创刊时起,前辈们就是这么义务为家乡做事的,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得接住、传下去。”实践队成员小高在与编委团队交流后深受触动:“这些前辈对侨刊的热爱和坚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为了联络侨情、传承文化而努力。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图为侨刊编委荣誉墙 “侨刊探韵”实践队谢锦豪供图
随后,调研团一行来到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这座于今年5月才刚刚揭牌的文化馆,是新会区全区首个镇级侨史馆。该馆位于沙堆圩中心路的“侨安会旧址旁,占地面积超过3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300余张照片和图片,以及超过40件的历史旧物和档案资料,同时还有1.6万字的布展文案,这些丰富的展品全面展现了沙堆华侨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在馆内,实践团成员系统了解了沙堆“名人众多、侨安会、百年侨刊”的侨文化“三件宝”,深刻体悟沙堆籍华侨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以前以为沙堆镇就是一个普通的小镇,但这次调研让我对这个小镇刮目相看,它有着丰富且厚重的历史,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让其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动力。”实践团成员小余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侨刊探韵”实践队谢锦豪供图
此次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侨刊探韵”实践队的调研,不仅深入挖掘了沙堆镇侨刊文化的内涵,也切实关注到其面临的挑战。未来,实践队将带着从此次调研中收获的感悟与思考,继续为侨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这份独特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团队在侨安会楼下合影留念 “侨刊探韵”实践队谢锦豪供图
通讯员廖泽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泽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