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非遗文化在乡村沃土生根发芽,7月10日,北海康养职业学院“非遗筑梦,医心乡伴”实践团继续走进赤东村,开展以“文化传承映童心,健康守护暖夕阳”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创新性地将非遗技艺融入趣味教学,通过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在亲手制作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上午:巧手折绣球,指尖传非遗
上午9点,课程准时开始。实践团成员精心布置教室,将五色彩纸、纸杯等材料整齐摆放于课桌。随着小朋友们陆续入座,一场生动的非遗文化体验之旅正式开启。
课程伊始,实践团成员借助PPT,为孩子们讲解了绣球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传统制作工艺。理论讲解结束后,便进入手工实践环节。在成员们的指导下,小朋友们首先利用纸杯的底部圆形在彩色卡纸上绘制出20个圆形(组成绣球的基础单元),随后将其巧妙折叠成等边三角形。最后,通过耐心地拼接组合,一个个色彩斑斓、造型别致的绣球在孩子们手中逐渐成型。
在实践团成员的悉心指导下,经过近三小时的精心制作,每位小朋友都成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绣球作品。现场气氛活跃,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
图为小朋友认真制作绣球画面
图为小朋友作品展示
作品完成后,实践团还组织了“眼力大考验”互动游戏。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盯着移动的纸杯,在欢声笑语中锻炼了专注力,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图为小朋友游戏环节
下午:彩塑绘脸谱,童心识国粹
脸谱作为中国戏曲的独特艺术符号,以其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展现着迷人魅力。下午15点,实践团成员开启了彩墨脸谱趣味课程。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脸谱说唱视频,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了解不同颜色脸谱所象征的人物性格特征,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本次课程选用安全环保、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超轻黏土作为创作材料。实践团成员鼓励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动手创作独一无二的创意脸谱。制作环节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拿起彩泥,揉捏塑形,描绘着自己心中的脸谱图案。
图为小朋友们脸谱作品展示
实践团成员穿梭其间,耐心解答疑问,协助解决制作难题。经过不懈努力,一幅幅充满童趣与创意的脸谱作品跃然而出,每一件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撰文 | 牙丽思、罗生
图片 | 邹泳仪
审核 | 杨敬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泳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