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赵忆霖 王韵涵 王方睿)近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文脉薪传”青春实践队赴“山东省第四批红色文化特色村”的河西郭新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实践队深入村落,全面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及产业发展现状。此次调研旨在为红色文化特色村的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一、艾山红色讲堂:铭记艰苦岁月,传承英烈精神
抵达河西郭新村后,实践队进入村委所在地,在社区网格员赵慧的详细讲解下参观了胶州市艾山红色记忆陈列馆。陈列馆以时间为轴线,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建国初期、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四个篇章,系统展现了洋河人民不忘初心、艰苦创业、聚力向前的奋斗历程。馆内既有详实生动的文字介绍,又有年代久远的展品陈列,无声诉说着洋河镇人民奋斗的伟大成就。
在赵慧的引领下,队员们分展区依次参观,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他们了解到,河西郭新村在新中国成立前曾饱受列强侵略与宗教奴役的苦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此地人民办学参军、奋起反抗,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解放战争期间,他们支援前线、拥军爱党,为革命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改革开放后,他们开办工厂、承包农田,积极投身经济建设;进入新时代,他们更是发展旅游与生态农业,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在每一个展板前,实践队员们长久驻足,仔细观摩;在每一个展品前,他们认真倾听,深入思考。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让他们不仅对该村及地区的历史与现实状况有了基本了解,更对党领导下洋河人民的奋斗历程有了更加深刻和正确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参观艾山红色记忆馆
二、与老党员交流:银发见证变迁,歌声传递希望
在艾山红色记忆陈列馆旁,村内老年活动中心所在地,实践队有幸采访了一位党龄50余年的“土生土长的老村民”——刘善友老人。尽管已至耄耋之年,他仍精神矍铄。他起身迎接实践队员,待队员落座后,动情地讲述村内20年来的巨大变化:“从道路硬化到房屋改造,从用水改善到教育扶持,从收入提高到文化丰富,这些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更离不开带领我们干实事的村干部们。”谈及村内今昔对比和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刘老抬头看向队员们,眼中满是真诚和期许。
图为实践队员与老党员交流
情到深处,他用布满皱纹的手,拿出自己创作的曲谱,唱起了赞颂河西郭新村巨大变化及村民美好生活的民歌:“人人都说哎河西郭好……”老年活动中心的其他老人也放下手头工作,与刘老合唱。“共产党好......”质朴的乡音是他们对党领导下河西郭新村人民取得一切成果的衷心称赞,更饱含“永远跟党走”的赤诚初心,真挚的感情让在场实践队员们无不为之动容。
三、乡村振兴在路上:青春力量绽放光彩
在时代的浪潮中,河西郭新村见证了发展的磅礴力量,也愈发明晰了前行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不仅是对“三农”工作的深刻指引,更是为国家发展筑牢根基的关键举措。对于实践队员们来说,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的实践调研,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红色教育课。未来,实践队将认真梳理调研成果,积极建言献策,让红色文脉得以延续,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撰文|赵忆霖 王韵涵 王方睿
图片|亓温馨
一审|张嘉欣
二审|山锟,辅导员
三审|王英洁,讲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忆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