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燕归巢・青羽衔枝|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实践团为太平老城注入青春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14 23: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莫红奕   阅读 3.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莫红奕、朱远昊)党的二十大以来,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课题,“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成为共识。太平老城作为温岭市千年文化核心区,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但也面临着文化记忆断层、邻里互动减少等问题。带着这份使命,由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婺韵虞理”、“艺起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协同组成的家燕归巢返家乡“青羽衔枝”调研团联动社区、商户,计划通过口述史采集、文化空间改造、社群活动策划等方式,让老城“活”起来。

为响应“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号召,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学生组成的“婺韵虞理”、“艺起童行”两支实践团队携手温岭市太平街道,走进太平老城核心区域,开启了一场以“文化传承+社群营造+业态激活”为核心的青春焕新行动,用青春力量唤醒老城记忆,为千年街区注入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与太平街道汪昕书记交流沟通

太平老街作为温岭千年文化的缩影,既有坊巷里的非遗技艺、古建筑等文化瑰宝,也有美食老街的烟火气与民生百态,但也面临着文化传承断层、业态活力不足等挑战。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团队首先来到太平街道办事处,与汪书记展开深入交流。

图为“婺韵虞理”实践队于街道废弃商铺实地调研

“太平老街的价值,在于它既是文化载体,也是生活空间。”汪书记向团队介绍,“我们希望既能保护好东辉阁等历史遗产,又能让美食老街的商户们生意红火,让居民们住得舒心。”他还提到,街道正计划联动高校力量,为老街量身定制“文化保护+民生改善”方案。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并结合专业特长,提出口述史采集+业态轻量化改造”的初步构想,得到汪书记的肯定:“年轻人的创意,正是老街需要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于坊巷里展开实地调研

离开街道办事处,团队来到坊巷里。这里青石板路蜿蜒,古民居错落有致,是太平老街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区域之一。街道团委副书记提到:“太平街道目前很缺能讲好太平故事的宣传人才,要是能有人把这里的故事生动地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太平、知道太平,就太好了。”后续,“艺起童行”实践团与“婺韵虞理”实践团将依托前期调研积累的宣讲经验,让太平街道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图为“婺韵虞理”实践团于美食老街展开实地调研

随后,团队走进美食老街。这条街上,糕点、卤味等老字号与新兴小吃店交织,充满生活气息。“婺韵虞理”实践团挨家走访商户,详细询问经营状况、面临的困难。“现在年轻人来得少,熟客多是老年人,生意不好做。”经营米糕店的王阿姨坦言,“想做线上推广,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并运用“婺韵虞理”实践团在义乌调研时积攒的经验,为商户出谋划策。

接下来,两支团队将继续深化在太平老城区的行动:设计串联四地的文化漫步路线,出版《太平老城故事手册》,并为坊下街商户提供轻量化改造方案。“我们希望用青春力量,让每一条街巷都充满故事,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老城的温暖。”团队成员说。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

青羽衔枝,薪火相传。这场老城焕新行动,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守护,更是对“熟人社会”的重塑,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青春样本。


撰文|朱远昊

图片|徐乐怡、顾嘉莹等

团队|“婺韵虞理”实践团、“艺起童行”实践团

审核|莫红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莫红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