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康俊宇、张红瑶、姜艳群、李欣然、刘欣、张馨、张婕霓、唐炜、范思敏、唐媛、程晓冉)“原来,有这么多英雄先烈守护我们的家园。”7月23日,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松山中学的教室里,一名留守儿童在听完抗战家书课后轻声感叹。当天,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寸草心计划”塘韵薪禾公益实践团成员康俊宇以“重读抗战家书,传承抗战精神”为题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一堂沉浸式红色教育课。
(图为康俊宇为同学们讲解纪念活动标识 姜艳群摄)
“这个标识里的长城,就像我们全民族紧紧抱在一起的力量。”课堂上,康俊宇讲解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从象征众志成城的长城图案,到橄榄枝代表的和平愿景,再到光辉围合而成的“胜利之门”,一个个元素背后的历史深意被娓娓道来。孩子们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触动中,初步感知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随着纪录短片的播放,左权将军写给家人的抗战家书穿越烽火、跨越时空缓缓呈现。信中饱含的不仅是父亲对女儿的无尽思念,更是一位民族战士以身许国的赤诚担当。孩子们屏息凝神,逐句领悟信中的深情与大义。当听到将军在牺牲前仍牵挂家人却坚守战场时,不少人眼中泛起了泪光。
(图为同学们积极参与课程互动 姜艳群摄)
互动问答环节,一个个抗战相关的问题点燃了孩子们的思考热情。“老师,抗日战争是不是打了14年?”“我知道,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孩子们争相举手,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对历史的好奇。当问到《太行山上》这部以抗战为背景的电影时,汪李佳兴奋地分享影片中战士的英勇故事。康俊宇适时引导,从《论持久战》等经典文献切入,让孩子们理解抗战的胜利不仅靠勇气,更靠科学的战略指引。
“长沙已失守,湖南已沦陷七八县,老百姓扶老携幼逃难者不计其数……”当衡阳保卫战英烈余子武的家书被轻声念起,信中对战争残酷的记述与对百姓的牵挂让孩子们陷入了沉思。短视频《这里是英雄之城衡阳》则让孩子们看到了家乡在抗战中展现的不屈风骨。“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英雄战斗过的地方!”肖雨橙自豪的说道。
(图为课程合影 姜艳群摄)
“这些家书里,有思念,更有信仰。”康俊宇表示选择在乡村学校开展这样的课程,是希望让留守儿童在暑期不仅能收获知识,更能触摸历史的温度。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们更需要从民族精神富矿中汲取成长养分,真切体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家书为媒,历史可感;英雄故土,薪火相传。衡阳师范学院“寸草心计划”塘韵薪禾公益实践团此行不仅为留守儿童送去知识与陪伴,更以家书为媒,将红色基因的种子深植孩子们的心田。当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在英雄故土上共鸣,那字里行间的信念便化作一盏盏“心灯”,照亮乡村学子的前行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