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匠心遇剪纸:安徽工程大学薪火传团队三下乡非遗剪纸

发布时间:2025-08-14 10: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欣雨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5日至8日,为响应国家号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徽工程大学“薪火传”实践团一行六人,奔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与当地非遗剪纸传承人杜小红携手开展“非遗剪纸,古韵新承”等系列活动。实践团以“传承-创新-共融”为主题,展开文化传承的青年篇章。

传承:以剪纸为媒,探寻剪纸的非遗记忆

池州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江南的灵秀与皖地的质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杜老师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剪纸作品,细如发丝的云纹、波如蝉翼的花瓣,每一处镂空都凝聚着匠心。在之后的采访中,杜老师分享自己与剪纸的不解之缘。她回忆道,小时候在农村,逢年过节长辈们都会剪纸,剪寿桃、荷花等,那些精美的图案在她心中种下了热爱剪纸的种子,”感觉特别好玩,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开始系统的学习,她的《二龙戏珠》和《抗疫情》等都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    

  图为杜老师家中的剪纸头冠   当实践团走进社区文化馆与学校课堂,学习从选纸、磨剪刀,到掌握“转纸不转剪的核心技巧。杜老师讲解了非遗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是装饰艺术,也承载着认知、理想、情感等多重社会价值。这门源自于民间的之间艺术,凝结着吉祥寓意与生活美学,最终成为世界的文化瑰宝。杜老师随后拿出自己厚厚的作品,从湖光景色到吉祥纹样,其中的技艺精湛到令人叹服。

创新:以乡土为根,剪出剪纸的新颜新意

杜老师以剪代笔,纸上生花,“剪纸要像呼吸一样自然”,成员们看着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纸屑飘落,各种对称、留白、纹样的技艺让图案精美又有生命力。实践团成员在杜老师的指导下沉浸式体验剪纸技艺,拿着剪刀屏息凝神,反复调整力度与角度,直至出现大体的构图。成员们的动作轻而稳,红纸层层展开,刹那间唯有呼吸和红纸摩挲的沙沙声,这种成就感让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剪纸的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向老师请教

在逐渐熟练之后,杜老师鼓励成员们探索剪纸的无限可能。成员们的创意设计从图案到裁剪,根据当代的审美设计纹样,融合服饰设计、室内装饰、数字艺术,在图案中融入青年文化元素,贴合更多受众群体的观念。当这些形式各异的作品摆在杜老师的面前,她的赞同与新奇让成员们更坚定青年力量赋能文化传承。

 共融:以时代为契,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融共生

为探索剪纸的当代表达,实践团联合当地博物馆开展创新设计调研。成员们深入生态景区、古村落,从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中寻找灵感而杜老师设计的“剪纸旗袍”已被博物馆收藏,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实践团成员对于自己在非遗传承里的定位包含“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在与传统传承模式的对比下,青年在创意转化与社会传播阶段尤为重要。

受此启发,实践团提出将剪纸融入文创产品,加入乡土图景的设想,让剪纸以更生动、更实用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成员们也提出了互联网+的方案,或许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做非遗剪纸的新媒体推广,在数字时代引起社会的关注。对于这两个阶段的路径实现,杜老师认为这需要徐徐图之,不过在时代契机、青年赋能下,非遗剪纸会有崭新的共融共生。

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池州剪纸的独特魅力,也在贵池古村的探访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根源。非遗需要被看见,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焕发新生。传承人的坚守是根基,而青年目光的聚焦,让剪纸“活”了起来——不仅跃动在精美的图案里,更闪耀在文化赓续的未来中。 

                                            ( 通讯员  刘欣雨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