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冀齐豫、翟路婷) 为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基层治理中的融合实践,赋能社区公共服务与精神文化建设,8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春藤计划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新城街道,开展以“书香护航文明,服务点亮基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经典诵读:童声传古韵,礼仪润心田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清晨的社区活动中心书声琅琅。实践队员以《弟子规》《论语》选段为教材,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创新设计“诵读+情景演绎”课堂。
针对低龄儿童,队员将经典语句编成韵律儿歌,辅以手势舞教学;面向高年级学生,则开展“经典释义擂台赛”,引导其通过小组讨论解读“孝亲”“诚信”等核心思想。
在“躬行礼”环节,队员示范传统揖礼、坐姿规范,孩子们在“师生互礼”“亲子互礼”中体会孝悌之道的现实意义。
文化体验:巧手承技艺,非遗活课堂
为了打破国学学习可能流于“纸上谈兵”的刻板印象,实践队在社区服务中心精心打造了一方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天地。这里不再是静态的聆听,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让古老典籍中的智慧与美,从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指尖可感的生命力。尤其是书法体验区的设置,成为将文化精髓落于实处的生动课堂,让千年的墨香在稚嫩的手中重新焕发生机。
在书法体验区,实践队员们化身耐心的引路人,手把手地指导社区的孩子们调整坐姿,讲解“五指执笔法”的要领,并鼓励他们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悬腕书写。“老师,为什么‘永’字要练这么多遍?”扎羊角辫的女孩忍不住问。“因为永字八法是笔画的筋骨。就像学步先学走,写字先立骨!”实践队员指着字帖解释。从最基础的“永字八法”笔顺练习开始,提、按、转、折之间,孩子们在洁白的毛边纸上反复打磨,感受每一个笔画应有的力度与走向。当他们积累了初步的信心,队员们便引导他们尝试书写承载着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仁”、“和”等国学关键词。稚拙的笔触在宣纸上缓缓展开,墨迹氤氲,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墨香。孩子们全神贯注于笔端,这不仅是一次书写练习,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浸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亲手触摸到了汉字结构的精妙平衡,体会着横平竖直的秩序美感,以及点画勾连间所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的神韵就这样悄然流淌于笔尖,沉淀在心间。
家社共育:门风传久远,睦邻谱新篇
实践队以“一家庭一风训”为抓手,在社区发起“家风图谱”计划。引导亲子家庭共同梳理家族故事,祖辈口述“勤俭持家”“耕读传世”等百年家训,孩子用水墨绘制《家训长卷》,并录制“我的家风微访谈”视频。活动同步开设“家风调解角”,邀请社区老党员、退休教师担任顾问,将“兄友弟恭”“里仁为美”等理念融入解决邻里矛盾、亲子代沟的实际案例中,让典籍智慧成为化解家庭纠纷的“润滑剂”。
为进一步激活社区文化资源,实践队推动家庭成果转化为社区共享资源,擅长书法的老人开设公益书法角,年轻父母组建“经典共读社”,利用社区闲置房间错时开展亲子绘本课,形成“家庭供能、社区循环”的文化自治生态,使家风建设从家庭实践升维为社区共同体行动。
本次实践以国学教育为切口,探索出“文化浸润—家庭参与—社区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未来,春藤计划实践队将持续深耕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融合创新,让典籍中的智慧焕发时代生机,为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社区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翟路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