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知行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5人抵达陕西省富平县,开展为期10天的乡村振兴专项调研活动。在县农业农村局会议室举行的对接会上,校地双方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后续实地调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午9时,对接会正式开始。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包亚萍、产业化与市场信息股股长袁媛,以及城关镇、淡村镇等5个重点乡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共同参会。包主任首先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富平县作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特别期待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富平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合影
实践团队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2023级学生毛乐详细介绍了团队的调研计划。在前期已充分研读富平县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统计公报,并自主设计了《县域特色产业竞争力评估模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问卷》等调研工具。此次实践将重点聚焦富平县的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奶山羊和柿子产业,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产业链发展现状。在听取各乡镇负责人的建议后,团队最终确定了"三线并行"的调研方案:第一条线走访刘集镇、到贤镇的规模化奶山羊养殖场,第二条线深入曹村镇、梅家坪镇的柿子加工企业,第三条线对接县电商服务中心和物流园区,以全面把握产销对接和市场拓展情况。
产业化与市场信息股股长袁媛结合具体数据,向实践团剖析了当前富平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她提到:"富平奶山羊存栏量已达82万只,占全国县域总量的15%,但精深加工率不足30%;柿子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但70%仍以鲜果形式销售,附加值较低。"此外,她还特别指出品牌建设的短板:"‘富平柿饼’区域公共品牌的市场估值仅为同类别头部品牌的五分之一,企业单打独斗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协同发展的合力。"这些现实问题为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调研方向。成员张志超在听取介绍后,立即调整了访谈提纲,增加了关于品牌营销策略、利益联结机制等模块的调研内容。团队还现场提交了一份包含14项具体需求的资料清单,除原有的农业经济统计年鉴、产业规划文件外,新增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名录"等针对性材料,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当场确认将于次日提供全部资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富平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在农业农村局会议室展开对接会议
为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开展,县乡两级政府建立了"双联络员"制度。县农业农村局指派2名业务骨干全程陪同实践团,各乡镇也明确1名驻村干部负责协调入户走访和座谈安排。淡村镇副镇长马建军表示:"我们已经筛选出3家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并联系了返乡创业青年代表,明天就可以安排专题座谈,确保同学们能接触到最真实的一线情况。"对接会接近尾声时,实践团与县农业农村局达成三项合作共识:一是建立"调研日报"机制,每日晚8点前汇总调研中发现的关键问题;二是计划于9月初形成《富平县特色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专项报告,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搭建"西农-富平"线上技术咨询平台,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提供长期技术支持,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
"同学们不仅要当好观察者,更要成为产业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包主任的寄语让实践团成员深受鼓舞。窗外,八月的骄阳炙烤着关中大地,而会议室里激荡的思维碰撞,正为这片热土播撒下青春的智慧种子。据悉,实践团将于次日首站探访总投资4.6亿元的富平奶山羊产业园,实地考察"一只羊"如何串起育种、养殖、加工、文旅的完整产业链,这场融合学术理论与基层实践的探索之旅,正在富平县的广袤乡村蓬勃展开。(通讯员 黄嘉信 张惠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嘉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