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发展密码,淬炼青春信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郴州市苏仙区分队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4 09: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琳   阅读 68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曹晨祎 彭丹丹)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社会实践团郴州市苏仙区分队深入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镇福源新村,围绕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开展为期7天的深度调研。队员们通过问卷与走访,解锁当地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红色文旅等领域的“发展密码”,也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化了国情认知,汲取了奋进力量。

特色产业赋能,小草莓种出大希望

曾经的福源新村,因地处采煤沉陷区,土地贫瘠,产业匮乏。但如今,连片的草莓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甜蜜密码”。村民曹艳一边熟练地将新鲜草莓装箱,一边笑言:“过去种一亩玉米挣不到两千,现在一栋棚保底三万。”根据调研数据显示,92%的种植户加入了“村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体,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红色文旅融合,老矿区变身研学地

离草莓基地两公里的711矿旧址,斑驳的苏式建筑静静矗立。“它是我国最早发现、勘探、建设的大型铀矿,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为“两弹一艇”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如今这里已被改造成研学营地。旧址讲解员许思说:“过去这里荒草丛生,现在每天都有孩子来研学,了解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实践队员们在调研中发现,711矿旧址不仅保留了完整的矿井、车间,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实景演出等形式,让红色历史“活”了起来。调研数据显示,自2023年开放以来,该研学营地已接待学生超过3万人次,成为当地红色文旅的“金字招牌”。队员们在调研报告中提出,建议进一步挖掘711矿的红色故事,开发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年轻游客。

▲图为“百县千镇万村”望城区分队实践团成员引导受访居民填写问卷现场

青年视角思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学子们在调研中不仅看到了福源新村的成就,也关注到了一些问题。队员们发现,尽管福源新村的草莓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草莓种植户大多依赖本地市场,缺乏线上销售渠道,品牌知名度有限。在红色文旅方面,虽然711矿旧址的研学项目受欢迎,但周边配套设施仍需完善,餐饮、住宿等服务水平跟不上游客需求。实践队员们在调研报告中就提出了建议:“可以引入电商平台,帮助草莓种植户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同时加强与周边民宿、餐饮的合作,打造红色文旅产业链。”

实践育人,青春在田野间绽放

此次调研不仅是对福源新村发展成果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实践队员王丽说:“在福源新村,我看到了村民们的奋斗精神,也看到了红色历史的传承。作为师范生的我们,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把这份红色信仰传递给未来的学生们。”队员们通过这次调研,不仅增强了服务城乡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此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苏仙区分队的调研,是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投身社会实践、接受思想教育的生动缩影。扎实的一手资料与青年视角为苏仙区“百县千镇万村”实践提供参考,在队员们行走在街头巷尾、厂矿企业、田间地头,亲身体会、亲自感受时,青年学子们心中已厚植了“湘”土情怀与家国担当,激励他们未来将所学所长与青春热血融入广袤的三湘大地,赓续奋斗精神,为绘就湖南“十四五”规划的壮美画卷贡献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