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诸城文脉,承古今薪火
为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地方特质,感悟诸城地区历史文明的独特魅力,8月9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春藤计划实践队走进山东诸城博物馆,以文物为镜,开启了一场聚焦地域文明、解码历史基因的文化探寻之旅。
专题展里藏岁月,文物无声述春秋
实践队首先驻足于博物馆的核心专题展区,在一件件承载着诸城本土历史的文物中,触摸这片土地的过往。
恐龙化石展厅是诸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所在。步入展厅,巨大的鸭嘴龙骨架化石“诸城龙”巍然矗立,其庞大的身躯、清晰的骨骼纹理,瞬间将队员们带回白垩纪时期的“恐龙王国”。围绕化石群,队员们仔细观察不同种类恐龙的骨骼特征——暴龙的锋利爪牙、角龙的独特头冠、甲龙的厚重鳞甲,结合展板上的地质年代图谱,梳理出诸城地区作为“中国龙城”的古生物演化脉络。“这些化石不仅是史前生命的遗存,更是诸城地理环境变迁的活档案。”
汉代文物展厅则铺展开一幅生动的汉代诸城社会画卷。展厅内,一组彩绘陶俑尤为亮眼:耕作的农夫、纺织的妇人、宴饮的官吏,神态各异,细节逼真。队员们在陶俑前驻足,从农具的形制推测当时的农业技术,从服饰的差异解读社会等级,从乐器的种类想象日常娱乐。其中,一件汉代“乐舞百戏”陶楼模型,层楼间雕刻着吹箫、击鼓、倒立的乐伎俑,立体呈现了汉代诸城人的精神生活。“这些陶器不再是沉默的物件,而是会‘说话’的历史见证者。”指导老师指着陶楼的结构解释道,其精巧的设计既反映了汉代建筑技艺,也暗藏着当地人的生活理想。
图为参观者观察陶罐文物。 于千惠供图
明清民俗展厅聚焦更近的历史片段。展厅内,一组明清时期的诸城年画、剪纸、刺绣作品色彩鲜艳,题材多为“门神驱邪”“五谷丰登”,充满浓郁的地方气息。队员们对比不同时期的民俗物件——从清代的婚俗嫁妆到民国的商贸账簿,从私塾课本到民间戏曲道具,在生活细节中捕捉诸城地区的民俗演变与社会经济轨迹。“年画里的图案、账簿上的字迹,都藏着普通人的生活智慧。”有队员感慨道,这些贴近生活的文物,让大家看到了历史宏大叙事之外的“烟火气”
图为诸城市博物馆文物照片。于千惠供图
通史廊中串脉络,古今一脉续风流
离开专题展厅,实践队来到“诸城通史陈列”展区,在时间的长轴上串联起地域文明的发展脉络。
陈列以“远古起源—商周文明—秦汉兴盛—唐宋繁荣—明清传承”为主线,系统展示了诸城从史前聚落到现代城市的演变。在史前展区,队员们通过陶器碎片上的绳纹、蚌壳饰品的打磨痕迹,想象先民们在潍水之畔繁衍生息的场景;商周部分,一组带有“诸”字铭文的青铜器,印证了诸城作为古诸侯国封地的历史;隋唐展区的运河漕运模型,则揭示了诸城因水陆交通而兴起的商贸繁荣;而明清时期的“超然台”复原模型,结合苏轼在此任职时的诗作,让队员们感受到文人文化与地域精神的交融。
图为实践队队员观察佛首文物。于千惠供图
“从恐龙时代的自然馈赠,到汉代的农耕文明,再到明清的人文荟萃,诸城的历史就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队员们在总结中提到,通史陈列让分散的文物知识形成了“链条”,清晰展现了诸城作为齐鲁文化重要分支的独特基因——既有对中原文明的呼应,也有因地理环境形成的本土特色。
观物思理明初心,以行践知担千秋
此次诸城博物馆之行,是一次地域文明的沉浸式学习,更是一次文化责任的深刻感悟。从史前恐龙化石到明清民俗物件,队员们在文物中读懂了诸城的“过去”:这里不仅是远古生命的乐园,更是农耕文明的沃土,是文人风骨与民间智慧共生的家园。
“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诸城的故事,而我们青年学子,就是要当好这些故事的‘传声筒’。”实践队队长在总结会上说。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地方历史的认知,更清晰了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既要以敬畏之心挖掘地域文脉,也要以创新之力让古老的故事在当代焕发生机。
走出博物馆,潍水河畔的风仿佛带着历史的回响。队员们深知,诸城的文明密码已深深印刻在心中,而传承与弘扬这份遗产,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与实践中不变的追求。(通讯员 于千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翟路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