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筑梦阜禾,青年燎原”实践团前往安徽省太和县赵集乡进行乡村振兴相关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14 10: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雪松   阅读 42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张雪松)2025年8月7日,继走访赵集乡政府、文化站,深度感知乡村振兴的脉动后,安徽大学 “筑梦阜禾,青年燎原” 实践团走进赵集乡中心校,以一场生动的宣讲将调研中触摸到的发展温度、文化厚度与青春热度化作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

田畴织梦——赵集乡脱贫攻坚的民生答卷

赵集乡是一座农耕历史悠久的乡村,拥有广袤的农田和众多农户。在“藏粮于地”战略的指引下,该乡通过“三变改革”盘活零散耕地同时落实国家关于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农村集体土地第三轮延包政策,让居民既能安心种地,又能稳定增收。当地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成功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2024年,全乡建成2.3万亩高标准农田,引进优质小麦品种“皖麦68”,亩均增产120公斤,带动户均年增收4200元。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同步推行“田保姆”全流程服务,从选种到收割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推动传统的“会种地”向科学的“慧种地”升级。针对五类人员,乡里通过发放产业补贴或小额贷款等方式,全力保障每个居民都能拥有稳定且充足的收入。

▲图为实践团正在访谈乡村振兴干部

文化三重奏——赵集乡的文化自信密码

赵集乡不仅弥漫着浓郁的书画气息,更是“四九”起义烈士的就义之地,孕育出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这三重独特文化。为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价值、推进文化复兴,赵集乡构建起“农耕-红色-书画”文化振兴体系:在“乡愁”农耕文化专题展中,专门设置传统农耕器具与历史物件展示区,让犁耙、石磨、纺车等老物件成为讲述历史的“活教材”,修缮“四九”起义旧址,修建草寺“四·九”革命烈士陵园,精心开发“重走起义路”红色研学路线;成立乡村书画院,组织农户创作“丰收系列”农民画,其中《麦浪金秋》在2025年安徽省农民书画展中斩获一等奖。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化实践,让乡土文化真正“活起来”并“火起来”。

▲图为实践团正在咨询文化站工作人员

新生代之梦——乡村振兴的青春邀约

在赵集乡中心学校,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们正努力学习,憧憬着未来——或是大展宏图.或是衣锦还乡。实践团走进学校,通过详实的讲解和精美的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现家乡的历史脉络与当下发展。“衣锦还乡日,他时有此荣”,实践团向少年们发出共同建设家乡的邀约,期待与这些热血少年携手并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乡村土地期待着更多年轻的身影!” 宣讲进入尾声,实践团向同学们发出青春的邀约。在这里,学识可以激活乡土潜力,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创意可以擦亮红色名片,让革命故事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光彩;才情可以滋养书画文脉,让传统笔墨联结当下与未来。基层的广阔天地,从来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沃土。

▲图为实践团来到中学进行宣讲

结语

数十日的走访与宣讲,从乡政府的政策解读到文化站的文脉探寻,从田间地头的蹲点调研到教室讲台的分享交流,每一步都踩在乡土的实处。我们收获的,远不止是笔记本里的农业数据和文化站的老物件故事,还是是扶贫干部裤脚的泥点里藏着的 “实干” 二字,是同学们追问 “我能做些什么” 时的认真。这些具象的瞬间,让 “乡村振兴” 从纸面概念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活肌理。我们把赵集乡的脱贫答卷讲给了家乡的孩子,把文化的根脉种进了年轻一代的心中。乡村的未来从来不缺蓝图,缺的是像教室里那一双双发亮的眼睛一样,愿意扎根基层的青春力量。

至此,安徽大学 “筑梦阜禾,青年燎原” 实践团的赵集乡之行圆满收官,行程落幕,但绝不是终点。就像赵集乡田埂上春播的种子总会在秋日结果,今天埋下 “燎原” 之火种,终会在未来以千万种方式照亮乡野的明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雪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