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青年力量始终是破浪前行的重要动力。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考“服务三农”实践团扎根兰考大地,以“农业实践、精神传承、乡村治理、集体服务”为行动坐标,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完成了一场知识与实践碰撞、理想与土地交融的成长之旅,让青春在服务基层的实干中绽放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在农田测间距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焦裕禄人像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如何治理三害 乡村振兴既需产业支撑,更需科学治理。实践团从生态治理与基层治理两个维度,探寻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 ▲图为团队成员清理水库旁边垃圾 ▲图为工作人员指导团队成员编辑 ▲图为团队成员打扫大讲堂
农业实践是连接理论与乡土的纽带,更是农科学子理解“三农”的起点。实践团以兰考科技小院试验田为阵地,在直面挑战中深化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知。
从土壤采样分析到地块均质分区,从精确测量定位到边界标记校准,每一步都凝聚着严谨与专注。成员们两人一组配合,拉测绳、定坐标、划边界,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却无人懈怠,最终完成规范的试验田分区。劳作间隙的“田间课堂”上,汪洋老师结合实例讲解作物生长周期调控、土壤改良技术与市场需求关联,让课本中抽象的农业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这次经历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绝非简单的“春种秋收”,而是自然条件、科学技术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这种认知的深化,为后续实践筑牢了专业根基。
走进焦裕禄纪念馆,破旧的被褥、带补丁的衣物、磨秃的铁锨,无声诉说着焦裕禄带领群众“战风沙、斗盐碱、治内涝”的艰辛岁月。“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事迹,让成员们深受震撼——他走遍全县村庄丈量贫瘠土地,身患重病仍坚持种泡桐、挖沟渠,临终前牵挂的仍是兰考的麦子长势。
午后的焦桐下,粗糙的树皮记录着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繁茂枝叶见证着兰考的变迁。触摸树干的那一刻,“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化作具象的力量,让成员们坚定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以实干践行使命,就是对焦裕禄精神最好的传承。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同学,团队主动清扫兰考科技小院教室。高温下,成员们擦拭桌椅、拖拭地面、清理死角,汗水浸透衣衫却无人喊累。当整洁明亮的教室呈现眼前,这份用汗水换来的“迎新礼物”,不仅饱含对后辈的期许,更彰显了服务集体、共建家园的担当——服务三农,从来都藏在这些细微而真诚的行动里。
“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从此有了更生动的注解。未来,实践团成员将带着兰考的收获,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用青春之力浇灌希望的土地,让初心在服务三农的征程中绽放更亮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过曾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