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杨民社老师:有关农民作家的坚守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13 20: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雨欣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来到了西安市鄠邑区,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对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书记杨民社进行了深入访谈。

访谈中,杨民社向团队讲述了他四十年来坚持文学创作的点点滴滴,体现了一个农民作家对乡土文学的执着追求,并详细介绍了陕西农民诗歌的发展历程、创作特色以及在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次访谈为团队研究新时代农民写作群体的创作生态提供了重要参考,让团队对新时代农民写作的现状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作家梦。”今年60岁的杨民社回忆起自己的创作历程这样说道。从上初中时作文被当作范文,到高中创办《求索杂志》,再到后来在报刊发表文章,他的文学之路始终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他将写作与教学完美结合:“写作增进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使我在现实指导方面能够得心应手。教学又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新的事业,可以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他的人生和创作紧紧缠绕在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杨民社看来,文学创作首先要坚守“先做人后做文”的原则。他以历史人物为例说明这一观点:“秦桧其实字也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就是因为卖国求荣,所以落了个骂名。就跟文天祥一样,文天祥的文名可能不是怎么样,但是他的气节,像《正气歌》是很宝贵的。所以,就是人品决定了你的文章的价值。要认识真善美。”这种对文学品格的重视,贯穿了他四十年的创作生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杨民社

作为鄠邑区政协文史资料登记员,杨民社接触过许多农民作家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他既感动又忧心。他提到一位朋友出书时遭到家人反对:“你出的什么书,你这是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有一个已经去世的朋友,“特别爱诗歌,最后弄了一点钱去出书”。说到这些时,杨民社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感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有的人确实温饱都解决不了,但是却对文学很执着。”

杨民社特别提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民作家。环卫工人诗人刘英桃让他印象深刻:“两口子都是环卫工人,能拿多少钱呢?她有啥事她老汉(丈夫)就帮她替了,两人都环卫工人。但是你想,她能拿起笔来写诗,而且诗确实写得好。” 杨民社借英桃的例子强调了“心里的声音”,指出写作就是要发自肺腑。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农民作家郭永涛,从报社临时工起步,通过持续创作最终出版了十几部书。

在谈到新媒体对农民文学的影响时,杨民社表现出审慎的乐观。“创作手段已经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他介绍说,现在户县(鄠邑区)有许多文学爱好者自己创办公众号平台发表作品。但他也清醒地看到信息的获取受到限制的传播困境:“你就比如说点击量,为啥你的东西写的好没人看,就跟点赞一样,有些是人情赞。”这种传播困境让很多优质作品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

▲图为杨民社为实践团成员赠书

对于想要尝试写作的农民朋友,杨民社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要打破写作的神秘感。你嘴里说的,你写出来就对了。”他引用清末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观点,鼓励大家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就像我跟学生讲的一样,在写的过程中慢慢就顺了。开始的时候,就想‘我必须要写’。”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杨民社、路桄畅等合影

谈到农民文学的未来,杨民社表现出深深的关切:“有些人说农民这个群体都不存在了,就像我那个同学说的话,‘你是农民,你都住到城里去了,你都没根了,你还写啥诗哩?’”但他坚信,只要保持对乡土的热爱,农民文学就会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发展空间。

 撰稿人:赖屿楦

供图:赖屿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