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唐敬尧)近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文脉薪火·共耀綦江”中华文脉传承团深入綦江区赶水镇梅子村,实地探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马帝庭。在工坊中,这位27岁的年轻传承人向团队成员详细展示了芦笙的制作过程。
▲图为马帝庭老师正在制作芦笙吹片
精选的苦竹需晾晒一年,再经15天精细打磨,辅以桦槁树皮、铜片等材料精密组装,方能制成音律精准的乐器。“每把芦笙都是苗族迁徙史的见证,”马帝庭介绍道,芦笙在苗族的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不可或缺,更承载着“吹笙开路、结伴寻友”的深厚民族记忆。
▲图为马帝庭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芦笙的相关知识
▲图为团队成员亲身体验芦笙吹奏
此次调研恰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四周年,该政策明确提出“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梅子村以芦笙、苗绣为特色媒介,积极开发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生动践行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成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当清越悠扬的笙音奏响,仿佛携带着古老技艺的蓬勃生机,将随着山风掠过新修的公路和苗家小楼,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奔涌而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