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不“老”,科技很“暖”——长沙学院校级组织暑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破圈”又“走心”

发布时间:2025-08-13 17: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项楚妤 周彤 洪怡倩 邹若芸 唐思雨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看,我画的机械战甲纸鸢,它能飞过岳麓山!”在非遗纸鸢美术课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刚完成的作品,踮着脚向志愿者展示。更多像他这样的孩子,正围着志愿者,手里的画笔在纸鸢上勾勒出天马行空的图案,让千年非遗在画笔与想象中,长出了飞向新时代的翅膀——这里正是“薪传智火,童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场,一场传统与科技的奇妙邂逅在充满童趣的欢呼中悄然展开。近日,这场由长沙学院团委、关工委、工会联合指导,校学生会、青年志愿者总会及造血干细胞宣传服务团队组织实施。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实践团,吸引了教职工的广泛关注,30余名一到五年级的小朋友参与其中,志愿者们用一堂堂生动的课程,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彩,用科技知识传递温暖。

非遗承古韵,巧手绘新篇

“我家孩子今天回家后,一直念叨着竹篾怎么编才结实,还说要把纸鸢挂在房间墙上当装饰呢!”一位家长笑着跟志愿者分享,言语间满是惊喜——原本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孩子,经过这堂纸鸢课,竟主动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离不开志愿者们的精心设计,据本次团队负责人项楚妤描述:志愿者们不仅细致演示竹篾绑扎的传统技法,让孩子们在触摸、操作中感受非遗的精巧,还特意准备七彩颜料,鼓励孩子们用现代想象为传统纸鸢“梳妆”。当小朋友举着精致的纸鸢欢呼“它能飞过岳麓山”时,非遗文化已悄然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志愿者们深知,只有让传统技艺贴近孩子的生活与想象,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这份对课程设计的反复打磨与用心巧思,正是他们传承文化、滋养童心的最佳注脚。

(纸鸢展示环节记录)

老艺承文脉,新智拓星途

“老师,这是我画的以前打爆米花的东西,以前的东西和现在的好不一样呀……”老小共“话”课堂里,孩子们举着刚画好的老行当画作,围在柳老教授身边争先恐后地分享,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旧时光的好奇。这堂充满温情的传统文化课,源于志愿者们的一次偶然触动。此前,他们在整理资料时,偶然看到了柳老教授绘制的《逐渐消失的长沙老行当》画册,笔触细腻,让这群年轻人大为触动——这些正在淡出生活的老手艺,不正是孩子们触摸历史的鲜活教材吗?于是,志愿者们主动联系柳老教授,反复沟通课程细节,将“老长沙全景图”与孩童绘画结合,设计出这场“听故事、画记忆”的互动课堂。课堂上,当孩子们拿着画作围上来时,志愿者们笑着蹲下身,听他们讲自己对“打爆米花”的想象,再悄悄把这些童言稚语转述给柳老教授,让这场跨代对话始终温暖流畅。“没想到孩子们对这些老物件这么上心。”课后,柳老教授望着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感慨到。

(老小共“话”课上绘画老物件)

童智探科技,雏鹰向九天

“原来无人机和北斗卫星是天空的表兄弟!”小朋友在无人机体验课上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志愿者陷入了沉思,她在《成长日志中》写下了这样一则寄语:“天空没有极限,你的未来无边”。无人机振翅划破天际,是孩子们触碰天空的指尖;北斗卫星凝视星河,是科技为梦想铺就的轨道。

当小小的机器人在掌心逐渐成型,科技的种子已在童心深处扎根——它让孩子们懂得,眼前的机械零件能拼接出探索的工具,头顶的无人机与纸鸢共同勾勒着天空的轮廓,而遥远的北斗星群,正指引着他们未来迈向更广阔寰宇的方向。今日课堂上的每一次拼装、每一次仰望,都是在为明日驰骋天地积蓄力量,那些关于星空与远方的奇思妙想,终将在无限可能的未来绽放光芒。

(无人机体验课上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的照片)

“这种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不是硬生生凑在一起,而是像志愿者们精心搭的桥,让孩子踩着兴趣的台阶,既能摸到传统的温度,又能看到科技的光亮,这才是最让我们家长欣慰的地方啊!”这些反馈像一颗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的涟漪里全是踏实的暖意。团队负责人项楚妤回想起:志愿者们为了让非遗课既守得住古韵又接得住童趣,反复调整竹篾尺寸、筛选颜料安全性;为了让科技课不只是 “玩机器”,熬了几个通宵查资料,把无人机原理和纸鸢飞行特性做了趣味关联 —— 原来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用心,真的被家长和孩子们接住了!

(“薪传智火,童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孩子们的合影)

七彩课堂为孩子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他们以澄澈童心为笔,以无限想象为墨,在传统与科技交织的画卷上,画出了无人机与纸鸢同游天际、老行当故事与机器人齿轮共鸣的奇妙图景。课堂里,这一对一、一对二的青春陪伴模式,让每颗童心都被细心呵护;而“文化+科技”的融合之韵,更像一缕清风,吹活了千年非遗的古韵,也点燃了科技探索的星火。这个夏天,志愿者的笔触与孩童的画痕重叠,共同绘就了一幅薪火相传、充满无限可能的夏日长卷,让这个夏天不仅热闹非凡,更因这份传统与科技的碰撞、青春与童心的相遇,变得意义隽永,余味悠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项楚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