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藏柔情,丹心护海疆:海军故事浸润学子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8-13 19: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毛玉晓 孙嘉艺 滕芳莹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铁骨藏柔情,丹心护海疆:海军故事浸润学子家国情怀

(通讯员:滕芳莹 孙嘉艺)2025年7月5日,中国海洋大学“深蓝血脉·赤诚永铸”人民海军精神寻访传承实践队走进青岛市市南区滕远故居,聆听将军之子滕海讲述跨越七十余年的海军传奇。这位从胶东半岛走出的铁血将领,以“中国人不比别人差”的信念书写深蓝篇章,用一生诠释了人民海军的赤诚与担当。

图为滕远照片

军人本色:冷峻军装下的滚烫初心

在滕远故居展柜前,滕海轻抚一张1958年的泛黄照片,回忆起父亲鲜为人知的温情瞬间:“得知双胞胎儿子出生,父亲身着军装飞奔买回十只奶瓶,差点被小卖部误认为幼儿园采购员。”更令人动容的是,滕远与孙女滕芳莹的互动——老人将小纸条贴满孩子额头,祖孙俩的笑声穿透岁月,揭开了这位“四虎艇长”冷峻面容下的柔软心肠。

图为滕远与孙女滕芳莹合影

滕远的柔情源自对家国的深沉热爱。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他目睹国民党军舰从威海刘公岛遁逃却无力追击,“无海防则无国防”的信念从此烙印心间。当历史选择他成为海军初创“火种”时,这位三野教导师的宣传干事有幸参加了江阴要塞八百将士集结的海军成立大会,聆听了张爱平司令员的讲话,见证了人民海军从木帆船到钢铁舰队的沧桑巨变。

图为威海将军传对滕远的记载

留苏岁月:异国磨砺显民族志气

1955年到1959年,滕远在苏联学习,这段经历被他视为“一生最重要、学习最艰难的四年”。当时他和两名德国军官同住,这两位军官俄语流利,滕远起初交流困难,但他凭着一股韧劲刻苦学习,不仅攻克了语言关,专业成绩也超过了德国军官。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苏联国家考试。他常对家人说:“中国人学习最刻苦,成绩也最好。”这份自信,源于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图为滕远留苏期间照片

这段经历锻造了滕远“中国人绝不逊于任何人”的坚定信念。作为第三批留苏学员班长,他与刘华清、刘道生等将领同窗,将苏联所学化作建设海军的火种。回国后,他为北海舰队培养大批指挥人才,用知识筑牢深蓝防线。

海军建设:六艘小艇铸就的海上传奇

青岛莱阳路8号码头的六艘苏制鱼雷快艇,承载着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的光荣。1950年11月,滕远作为116号艇首任艇长,与王苏南、韩明岐、崔捷三位属虎战友组成“四虎艇长”,在狭小宿舍里开启创业征程。在苏联长大的王苏南因为汉语生疏,将“文盲”误说成“流氓”的趣事,成为艰苦岁月中的温情注脚;而当文革风暴袭来,滕远冒险探视病中的王苏南,一句“挺住”的低语,更显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

这些“海上爆破轻骑兵”屡建奇功:1954年11月1日,鱼雷快艇部队击沉国民党“太平号”护卫舰,创下小艇打大舰的经典战例。滕远在海军成立60周年时写下“海上长城战火生,旱鸭过江变蛟龙”的诗句,正是对这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

图为滕远与战友在导弹艇上合影,右一为滕远将军

精神灯塔:从舢板到航母的永恒回响

故居墙上,滕远的手书诗句格外醒目:“闪闪红星是军魂,烈火熊熊铸此身。国泰民安新长城,神州完璧定乾坤。”滕海先生说,这是父亲精神的写照。

图为滕远完成书法作品照片

他用三个词概括父亲的精神遗产:为人正直,41年军旅未受处分,对战友赤诚,文革时冒险探望受难战友;严于自律,留苏时刻苦作息,生活中要求家人“东西不放乱,小事见习惯”;毕生奉献,常年在外地工作,孩子们对父亲的印象是“行李箱里总有图纸和教材”。从莱阳路8号的舢板到今日的三艘航母,滕远的故事如同灯塔,照亮着新时代海洋人。

图为滕海与实践队员合照

离开故居时,夕阳为老楼镀上金边。那些书画、勋章、照片,拼凑出一位老海军的一生——有铁血担当,有柔情暖意,更有对深蓝大海的毕生守望。作为海大学子,我忽然懂得,这份记忆里藏着的,正是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初心。正如滕海先生所言:“父亲的勋章属于所有为海军奋斗的人,而我们的使命,是让深蓝血脉永续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毛玉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