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日照海边的礁石上,看浪花一遍遍漫过滩涂,忽然懂得这片土地为何能孕育出黑陶与绿茶这样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厚重的非遗。一个是火与土淬炼的沉默史诗,一个是光与水滋养的鲜活传奇,当我的指尖触碰到黑陶冰凉的肌理,当我的鼻尖萦绕着绿茶温热的栗香,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技艺与智慧,便顺着血脉苏醒过来。
一、一捧陶土:
初见黑陶时,总被它极致的黑所震撼。那不是简单的黑色,而是糅合了万千层次的深邃——像是暴雨前的夜空,又似深海里的幽光。秦慧敏老师说,日照黑陶的土料取自本地的胶泥,要经过反复淘洗、沉淀,才能去掉杂质,留下最细腻的部分。这个过程像极了时光的筛选,把浮躁与喧嚣滤去,只留下沉静的内核。
拉坯转盘转动时,泥土在匠人的手中渐渐有了形状。最令人惊叹的是“薄如纸”的蛋壳陶工艺,匠人说最薄处仅有0.2毫米,比蝉翼更轻盈。想象着四千年前的先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如何将一团泥土打磨成如此精巧的器皿?或许他们的指尖也如这般,沾满湿泥,眼神专注,让陶土随着心跳的节奏生长。烧制车间里的窑火,是黑陶蜕变的关键。这个过程充满变数,温度和窑内湿度的波动,都会影响最终的成色。就像人生,那些看不见的火候,那些默默积蓄的力量,最终会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模样。
如今的黑陶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看到那些融入了海沙与贝壳的茶具,忽然明白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当陶泥里掺进日照海边的沙粒,当雕刻图案里出现海浪的曲线,这门古老技艺便有了新的血脉。它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能盛满茶汤、映见月影的生活伙伴,在日常的触碰中,让传统有了温度。
二、一片茶叶
北方的茶树比南方矮小,叶片却更厚实,边缘带着被海风吻过的坚韧。茶农说,当年“南茶北引”时,谁也没料到茶树能在这片盐碱地上活下来。那些冻死在寒冬里的茶苗,那些被海风刮得枯黄的嫩叶,都是这段历史的注脚。如今漫山的茶树,每一株都带着倔强的基因——它们把根系扎得更深,把叶片长得更厚,在昼夜温差里积攒着独特的栗香。
日照绿茶时,在水中缓缓舒展,像一群苏醒的绿色蝴蝶。茶汤入口,先是微涩,而后回甘,最后满口都是栗树开花般的清香。茶农说这是“北方的味道”——不像南方茶那样清甜直白,而是带着点风霜的厚重。就像日照人的性格,朴实里藏着韧劲。如今茶园里架起了物联网设备,监测土壤湿度和光照,但采茶时依然要用手摘,因为机器会伤到茶树的嫩芽。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茶厂的老仓库里,看到存放了十年的老茶。叶片已经变成深褐色,冲泡后却依然汤色明亮。老师傅说,好的茶叶经得起时光的沉淀,就像好的技艺,越老越有味道。这让我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时光里生长的生命体,它会随着时代呼吸,在新的土壤里扎根。
三、时光的对话:非遗里的生活哲学
黑陶教会我们沉淀。它从泥土中来,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归于沉静,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藏在沉默里。绿茶教会我们生长。它在不适宜的环境里扎根,在风霜里积蓄力量,告诉我们生命的韧性在于适应与坚持。一个是“藏”,将岁月的智慧凝固在陶土中;一个是“显”,把自然的馈赠舒展在茶汤里,一藏一显间,道尽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在快节奏的当下,非遗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它们让我们慢下来,去触摸泥土的温度,去品味时光的味道。当我们用黑陶杯喝茶时,握住的不仅是一件器皿,更是与祖先对话的媒介——那些他们曾珍视的技艺,曾遵循的规律,依然在滋养着今天的生活。
日照的海还在涨潮落潮,茶园的茶树还在抽枝展叶,工坊的转盘还在日夜转动。黑陶与绿茶的故事,还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而我们与非遗的相遇,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为了在传统里找到面向未来的力量——就像黑陶在烈火中获得新生,绿茶在寒冬里孕育春天,我们也能在时光的长河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坚守与创新。
这大概就是非遗给予我们的最好礼物:让我们在泥土与茶香里,读懂过去,也看清未来。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志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