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队对农民诗人杨宏涛展开专访,了解他在陕西鄠邑区的山野间如何伏案疾书,表达着对土地的深情与对时代的思考。这样一位以农民身份书写文学的诗人,一位以兰草为喻的乡土写作者,他的文字如同山涧清泉,不争不抢,却自有风骨;他的诗社活动如同荷塘新荷,悄然绽放出乡土中国的文学图景。
▲图为杨宏涛老师本人
杨宏涛的创作生涯始于1980年,彼时他刚满18岁,从部队转业后开始记录生活点滴。他坦言:“我是一个山里来的农民后代,不是诗人,充其量是诗歌爱好者。”然而,正是这种“非专业”的身份,让他得以以更纯粹的视角观察生活。他的散文诗常以山泉、耕牛、兰草等意象切入,如《涝峪里的兰花草》中“没有玫瑰妖艳,不与乔木参天”的诗句,既是对农民写作者精神姿态的隐喻,也是对自身创作理念的诠释。
他强调,“诗人”与“农民”只是称谓,农民同样可以写其他题材。他的创作始终扎根于泥土,正如他笔下的兰草,虽不张扬,却以谦卑的姿态贴近大地。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姿态,成为他文学风格的核心。
作为画乡诗社的前秘书长,杨宏涛见证了无数农民作者从零散到凝聚的过程。然而,这段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最大的挑战是突破‘三无’困境——无固定阵地、无稳定经费、无专业指导。”早期诗社活动甚至依赖社长王连生卖粮食补贴,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为应对这一困境,他建立了“1个骨干社员带3个新人”的传帮带机制。如今,诗社已拥有百余名成员,其中不乏康佳豪、王占奇等成熟诗人,他们通过集体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泥土派”风格。这种风格以自然为师,如春耕时的诗句带着泥土的湿润,秋收后的文字沉淀着稻谷的金黄。他们对抗碎片化的文学表达,坚持用“深描”技法捕捉生命完整性的细节,正如老农能从云纹判断天气,他们通过观察自然掌握了独特的文学气象学。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杨宏涛
面对当下AI写作的兴起,杨宏涛持谨慎态度。他认为:“AI写的东西缺乏真情实感,论思想性与艺术性都不如人类创作。”但他并非完全否定技术,而是主张“有选择地用”。他举例称,AI可辅助修改文稿,但最终作品仍需靠个人情感与思考支撑。
更令他忧心的是当前文学界的浮躁氛围。他指出:“无论官方还是社团,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人们更看重官衔而非作品。”他回忆起自己曾担任顾问的经历,坦言:“拿不出作品的人,官衔再高也无意义。”这种对作品质量的坚守,使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纯粹性的追求。
采访中,杨宏涛多次提到对年轻一代的期许。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我当初想学中文却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如今看到你们这些大学生,真羡慕。”他鼓励年轻人珍惜学习机会,踏踏实实打好基础,避免急功近利。他强调:“认准一个方向,认准一个目标,一定会有所收获。”他还特别提到,写作需融入社会,接触时代,而非闭门造车。
▲图为杨宏涛老师作品获奖奖状
杨宏涛的文学之路,如同他笔下的兰草,不慕浮华,却以质朴的坚守打动人心。他用文字记录乡土记忆,用诗社凝聚农民力量,用行动诠释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命哲学。正如他所说:“只要土地还在,农民的精神就不会消亡,而文学,正是这种精神最鲜活的见证。”
在鄠邑区的山风中,杨宏涛老师手中的笔仍在继续书写,而他的故事,也将如兰草般,在更多人心中悄然绽放。
供稿:杨雨欣
摄影:岳思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