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 王晓伟)在乡村振兴与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推动下,如何激活耕地多重功能、培育特色品牌成为关键课题。2025年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旅兴农”实践队深入日照市任家台村,聚焦“山东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创新开发与农文旅品牌培育的联动效应”,开展实地调研,探寻这片滨海土地从传统生产迈向多元价值的转型密码。
从渔港到农园:耕地的时代转身
任家台村曾是以海洋捕捞为核心的传统渔村,村民世代“靠海吃海”。随着近海资源变化与产业升级需求,当地依托毗邻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及连片优质耕地,于2018年启动系统性转型,逐步探索“退渔还耕、农旅结合”之路。实践队员走访村史馆与老渔民获悉,近十年间,村庄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近千亩零散农田,科学规划为三大功能区:规模化粮食生产区保障基础农业,滨海生态采摘园种植蓝莓、圣女果等特色果蔬,临海观光农田带则专设景观作物。村集体引入多家专业合作社,采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确保村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以前船一靠岸心就悬着,现在土地成了‘聚宝盆',旱涝保收还有分红。”一位参与土地流转的老渔民感慨道。这一转型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通过农田规模化、标准化管理,为后续景观创新与品牌孵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询问村民土地流转的变化情况。李英姿 供图
创意赋能:耕地景观的文化跃升
耕地价值不止于产出,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与审美潜力。实践队员观察到,任家台创新性地将地方文脉注入农业景观:千亩麦田艺术区通过紫小麦、绿燕麦等彩色作物拼接,勾勒出“日出先照”巨幅地景画,配合观景塔与夜间灯光秀,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田埂文化轴利用灌溉沟渠打造“二十四节气”农耕长廊,结合AR扫码技术还原犁地、扬场等传统农事场景,成为研学热门路线;渔耕记忆角则将废弃渔船改造为田间雕塑群,船舱陈列老渔具、海草房模型,动态讲述“海退田进”的文明变迁。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向实践队员阐释核心理念:“我们深挖‘渔耕并作’历史基因,用现代手法让静态耕地变成可阅读、可体验的露天博物馆。”这种景观化改造使农田亩均收益得到了提升,并带动周边涌现出主题摄影工作室与农民画创作基地。
图为实践队员对任家台村海滨地貌的探索。李英姿 供图
品牌共生:产业链条的联动增值
景观引流仅是起点,培育长效品牌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任家台以“耕旅兴农”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引擎,构建全链条增值体系:在产品端,依托盐碱地特性培育的“任家台金稻”“海风云雾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包装巧妙融合麦浪纹、船锚标等文化符号,进驻盒马鲜生等高端渠道后利润得到了大幅提升;在体验端,认证推出的“一日农夫”“海盐蓝染”等农事课程,通过与携程、研学机构共建“耕海一日”精品线路,年吸引大量游客与村民参与深度体验;在营销端,春季“开耕节”复原传统祭海仪式,秋季“丰收音乐季”于麦田搭建露天舞台,联动民宿推出“稻田星空晚餐”,形成“游购娱住”一体化消费场景。品牌协同效应推动全村旅游收入提升,生动诠释了“农业筑基、文化铸魂、旅游增值”的融合发展逻辑。
图为任家台村旅游的发展。李英姿 供图
实践队的调研显示,任家台通过耕地景观文化创新与农文旅品牌培育的深度联动,已显现三重变革:生态层面,农田林网化改造使水土流失得到改善,鸟类种群增加;经济层面,村民收入构成从单一捕捞转为“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经营股金”,提高了人均年收入;文化层面,区域旅游内涵从滨海观光延伸至深度文化体验,非遗草编、渔歌队等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任家台的探索为山东沿海资源型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当农田成为舞台、农耕成为IP、农民成为主角,乡村振兴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
图为耕旅兴农实践队成员合照。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