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 李逸菲)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进程中,耕地景观的文化内涵挖掘与农文旅品牌的协同发展,正成为破解乡村发展同质化、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突破口。为探索山东耕地资源在文化赋能、景观创新与产业升级中的特色路径,7月19日下午,曲阜师范大学“耕旅兴农”实践队走进济宁市鱼台县王油坊村,实地调研当地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的创新开发模式、农文旅品牌培育的特色实践及二者联动产生的多维效益,为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乡村振兴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湿地稻韵,解锁耕地文化新场景
实践队首先对王油坊村耕地景观的空间布局与文化特质展开勘察,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座谈、走访从事稻作种植的农户等方式,深入挖掘当地耕地资源的历史脉络与生态智慧。调研发现,王油坊村依托南四湖湿地边缘独特的水文环境,孕育出“稻渔共生、水旱轮作”的千年农耕系统,形成极具鲁西南特色的湿地耕地景观。村内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稻作围堰与生态沟渠,既具备蓄水灌溉、调节水位的实用功能,其“田随水走、埂伴塘生”的自然格局,更成为展示黄淮平原湿地农耕文明的鲜活样本。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当地农户。李逸菲 供图
在村北的稻作文化体验区,实践队看到原生态稻田与文化场景设计的创新融合。区域内通过保留古法育秧田块、复原“稻鱼混养”传统模式、设置湿地农耕生态解说牌等方式,将耕地的生产属性与生态教育、文化体验功能有机结合。据负责该区域运营的合作社成员介绍,当地通过梳理耕地承载的“稻神祭祀”“开镰祈福”等民俗活动,结合现代旅游需求,打造出“湿地稻作研学营”“稻田音乐会”等特色项目,让沉寂的耕地成为活化乡土文化的重要场域。
品牌铸魂,探索三产融合新路径
实践队重点考察了王油坊村农文旅品牌培育的差异化实践。在村集体主导下,当地以“鱼台湿稻”为核心标识,构建起“文化IP+特色产业+数字营销”的品牌培育体系。依托优质耕地资源培育的“王油坊香米”“稻花蟹”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溯源认证与包装设计升级,借助电商平台实现溢价销售,产品附加值较传统渠道提升明显。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进稻田。李逸菲 供图
品牌建设带动下,当地创新开发“耕地景观+非遗传承”的融合业态。实践队在调研中了解到,村内将鱼台民歌、草编技艺等非遗项目引入稻田景观区,打造“田间民歌会”“稻秆编织工坊”等体验项目,形成“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文化消费场景。数据显示,此类特色项目在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量稳步增长,不仅推动耕地文化价值转化,更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
共生共荣,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开发与农文旅品牌培育的深度联动,为王油坊村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实践队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发现,参与品牌产业链的农户年均收入较传统种植模式增长近三成,村内闲置劳动力就业率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吸引多名青年返乡创业,从事农产品电商、研学指导等工作,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当地农产品电商。李逸菲 供图
生态层面,耕地景观的保护性开发促使当地建立稻田生态保护机制,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往年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文化层面,耕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展示,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鱼台稻作习俗等非遗项目通过旅游场景得以活态传承,乡村文化自信持续提升。
此次实地调研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耕地不仅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更是孕育地域文化、链接城乡消费的重要纽带。王油坊村通过挖掘湿地农耕的独特文化基因,以品牌化思维推动三产融合,为耕地资源的多元价值转化提供了鲜活范例。实践队将梳理调研数据,提炼可复制的“文化赋能+品牌驱动”模式,为山东乃至全国相似地区的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让耕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集体合照。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