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河池学院学子探寻布努瑶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3 20: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莹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许莹) 2025年7月,河池学院“达努承脉,团结筑爱”实践队深入广西巴马瑶乡,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布努瑶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正名:从达努节祝著节的历史跨越

实践队在祝著节文化展览馆了解到,这个布努瑶最重要的节日原名“达努节”,因名称误解曾给民族文化带来困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蒙灵老人向队员们讲述了这段文化正名的历史:“旧社会‘瑶’字带反犬旁,已受尽屈辱,怎能再让文化被曲解?”1978年,蒙老致信《半月谈》,推动将节日更名为“祝著节”——既保留方言音魂,又蕴含“祝福先著著写文明”的深意。

图为实践队参观布努瑶文化馆 

铜鼓传声:千年文化的活态传承

在蒙灵老人家中,这位与铜鼓相伴半个世纪的传承人,向队员们展示了布努瑶文化的精髓。蒙老轻抚铜鼓纹路,讲述每道纹饰背后的故事。随着鼓槌落下,低沉厚重的鼓声在屋内回荡,仿佛诉说着古老传说。“我的鼓是有祝福意义的,敲了鼓的人会事事顺利。”蒙老邀请队员们体验铜鼓演奏,手把手指导演奏技巧。他特别强调文化传承的教育意义:“传授歌谣要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长。”

图为蒙灵教授击鼓技巧 

锦绣霓裳:服饰中的文化密码

实践队目睹了布努瑶传统服饰的制作过程。瑶族阿姐专注地进行针线活,向队员们展示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布努瑶服饰以黑色为底,袖口绣彩色花边,重大节日佩戴银饰。一套完整瑶服需数月制作,采用特殊染色工艺。阿姐为队员们试穿瑶服并讲解穿法。层层叠叠的服装让队员们体会到服饰的工艺之精和文化之深。“村里每人至少有一套瑶服,”阿姐说,“祝著节我们都会盛装出席。”

弦歌不辍:从狩猎工具到竞技运动

射弩文化展现了布努瑶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型。实践队在射弩文化馆了解到,这项技艺从狩猎工具演变为民族体育竞技。队员们尝试拉弓射箭,发现看似纤细的弓弦格外费劲。“学校的学生拉弦很轻松,”蓝东主任说,“他们已经掌握了技巧。”在蓝东主任指导下,队员们逐渐找到感觉。当箭矢命中十环时,现场响起欢呼。射弩文化馆的展品无声诉说着这项技艺的演变历程,彰显着布努瑶人崇尚力量、追求精准的精神传承。

为实践队体验射弩

党群联动: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

弄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罗主任介绍了“党群联动”的创新模式。通过将传统节庆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能,祝著节等非遗文化不仅得到保护,还带动了文创开发和旅游发展。“我们计划通过更多平台宣传特色文化,”罗主任说,“让非遗‘活’起来,乡村‘火’起来。”这种创新思路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特色之路。

为实践队采访罗主任 

青春力量:文化传承的希望之光

东山乡中心小学的“少年宫”让实践队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学校系统性培养孩子们学习传统技艺,让古老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生。走廊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希望在少年。“传承非遗,根在少年。”蒙老的话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只有让文化基因融入年轻一代的血脉,才能实现真正的代代相传。

让传统与现代共鸣

七天的实践调研,队员们带走的是珍贵的文化记忆,留下的是文化自信的种子。布努瑶族正以坚守为根、创新作翼,让千年智慧在当代找到回响。河池学院的青年学子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达努承脉,承的是文化之脉;团结筑爱,筑的是振兴之路。”在这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春力量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撰文 | 许莹

图片 | 莫耀安 潘振业

一审 | 黄安慧

二审 | 卢道芳

三审 | 黄芳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