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欣8月13日讯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要求,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指尖筑梦”讲师团于今夏深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开展以普通话推广与人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调研与支教实践。团队通过走访双柏一中、妥甸中学,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探寻民族地区推普工作的有效路径,感受AI技术为课堂注入的全新活力。
8月9 日早上,讲师团对妥甸中学的尹老师进行了采访。教授道德与法治的尹老师介绍道,双柏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学校部分学生来自彝族家庭,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之外,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会使用彝语进行交流。
▲图为讲师团成员采访尹老师
为推广普通话、破解语言障碍,妥甸中学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诗词大会等活动,营造全员说普通话的氛围。尹老师指出,通过标准普通话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的法律条文、惠民政策,能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内涵。不可否认,普通话是理解国家政策、融入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日常教学中,尹老师还将双柏县本土发展案例融入课堂,用普通话解读本地乡村振兴政策,让学生感受语言与现实的联结。
更值得关注的是,尹老师提出“AI模拟乡村法庭”设想,计划通过普通话场景化演练,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打开外部世界的钥匙。从政策传达到实践创新,妥甸中学正以语言为桥,为乡村学子铺就成长之路,让教育公平的种子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
在双柏县第一中学的校园里,地理教师缪老师已扎根十二年,见证了这所民族地区学校在数字化浪潮和语言推广中的点滴变化。回忆起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他坦言设备不足、缺乏专业指导是当时的最大挑战。如今,课堂大多回归线下,但人工智能的浪潮正悄然涌入校园。缪老师已开始尝试使用国产 AI 工具进行备课和资料撰写,虽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却看到了提升效率的可能。他希望未来能有系统化培训,让更多教师掌握 AI 技术,不仅优化备课,还能探索课堂互动的新路径。
▲图为缪老师接受采访
缪老师表示,学校已基本实现普通话教学,语文教师需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每年还会举办普通话日、黑板报宣讲、国旗下演讲等活动。然而,在课间和生活中,彝族学生仍习惯用方言交流,尤其是与只会方言的家长沟通时,练习机会有限。缪老师认为,普通话是学生拓宽求学之路的“钥匙”,但民族语言同样是文化的根脉,二者应并存共融。
在调研期间,讲师团面向双柏一中与妥甸中学的学生开展了关于“AI赋能乡村振兴”与“普通话推广”的问卷调查,围绕数字化工具使用习惯、普通话学习动力与应用场景等方面收集数据。学生们积极参与,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了真实依据。
▲图为讲师团前往双柏一中发放调查问卷
在夏令营课程设置方面,“指尖筑梦”讲师团以AI的听与说为切入口,让孩子们在普通话与方言的识别对比中,领悟标准语音的意义 —— 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 AI “聆听” 世界的清晰坐标。在自主实践环节,讲师团带领孩子们使用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站,让他们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图为讲师团开展AI助力普通话相关课程
普通话是沟通民族情感的桥梁,人工智能是链接未来教育的纽带。双柏的课堂上,语言的标准化与科技的现代化正交织出一幅新的教育图景。从语文课的经典诵读到AI模拟乡村法庭,从支教老师的普通话示范到学生亲身参与的测试体验,推普与数字化的结合让更多乡村学子看见了更广阔的天地。南京大学“指尖筑梦”讲师团将继续用语言播种希望,用科技点亮梦想,让民族团结与教育振兴在云岭大地上相互辉映,行稳致远。
撰文 | 谢欣
图片 | 盛家祺
审核 | 黄晨 曾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