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到世界屋顶的红其拉甫!
2025年7月,南昌大学江心比心民族团结实践队奔赴祖国西陲——号称世界屋顶、中国最高国门的红其拉甫口岸,开展“踏边境国门热土,扬新时代爱国情怀”主题活动。学子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最西端的红色热土,用心灵去感悟祖国的伟大。
图为红其拉甫国门
天刚刚亮,实践队在国家“鹰舞”传承人买热木汗奶奶及其孙女巴努的陪同下开启了这次让人激动地旅程。一路上买热木汗奶奶讲述有关护边员历险故事,其中有很多像拉齐尼·巴依卡一样的英雄的感人故事。将近中午实践队抵达了麻扎尔村,巴努邀请实践队去她家里歇脚调整再继续行程。在巴努家里喝着他母亲准备的奶茶,大家再次感受到了塔吉克族的热情好客。调整过后,实践队继续向红其拉甫出发。北京时间14:00,实践队安全抵达红其拉甫景点。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的红其拉甫哨所
红其拉甫是祖国的西大门,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最高点海拔5100米。位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区境内,与巴基斯坦苏斯特口岸相对,是连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唯一陆路通道。它地处帕米尔高原,314国道的终点,距北京4300公里,距喀什300公里。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中意为“血染的通道”。因高寒缺氧,环境险恶,历史上被称为“死亡之谷”。
图为实践队与买热木汗奶奶在国门前合影留念
站在国门前,实践队成员不仅对红其拉甫口岸的重要战略意义有了更深体会,更对边防官兵们始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深的感触。实践队成员库尔班江说:“红其拉甫人戍守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与雪山为伍、与冰峰为伴、严守国门,用青春和韶华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红其拉甫精神”。年近八十的买热木汗奶奶说:“我无数次来过红其拉甫,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守在这里的军人、护边员们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英雄壮歌,用赤胆和忠诚在祖国的西部边陲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巍峨界碑!他们是帕米尔永远的雄鹰!是祖国的骄傲!”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原路返回来到了护边员执勤点。这里位于红其拉甫雪山之下。虽并不起眼,但这里充满着无数感人的故事。进入护边员执勤站院内,穿着执勤服的护边员大叔非常热情地带领去参观。初入院内,落入眼帘的是“时代楷模,劳动模范”拉齐尼·巴依卡牵着他巡逻时骑的牦牛“英雄”走在边界线上的雕像。
实践队来到拉齐尼·巴依卡在世时的宿舍。里面打扫的干干净净,被褥折叠整齐,连洗漱用品也是安置的井然有序。护边员大叔满含热泪地说:“这是拉齐尼走之前自己整理的,我们谁都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永远”。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拉齐尼执勤点
这里还放着拉齐尼在巡逻时所用的用物,还有他之前所获得的荣誉。看着满墙的奖状,实践队成员于思琪说:“我总觉得获得很多荣誉是很让别人羡慕的一件事,但是今天看到拉齐尼叔叔用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换来的这些荣誉后,我幡然醒悟,荣誉是可贵,更可贵的是其背后的信念、坚持和忠诚!”
图为实践队员与护边员交流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与护边员们热情交谈,询问他们这几年生活上的改变及他们的感想。护边员们个个都非常激动地说着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一位五十六岁的护边员说:“生活上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之前我们是烧牛粪,穿着羊皮做的皮袄,喝着雪山的冷水,吃着硬邦邦的馕。而现在有暖气、穿着厚厚的棉袄、舒服的靴子,每日三餐都是热乎乎的,这些足以证明我们亲爱的祖国日益强大、繁荣!”
最后实践队成员与护边员们真诚告别后返回塔县。实践队队长邹思语总结说:“不到新疆,不知祖国疆域之辽阔;不来边疆,不知身上责任之重大。此次红其拉甫之行,更加让我坚定了自身的信念。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的责任和使命!”(通讯员 凯吾赛尔江·克热木 万益文 于思淇 库尔班江·吐尔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凯吾赛尔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