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西安财经大学“红脉溯源队”实践团踏上陕西汉中留坝县玉皇庙镇两河口村的红色热土,深入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并专访了深耕红色传承的退役军人陈丰。从山村旧址的红色记忆到老兵对初心的坚守,队员们在实践中读懂:红色传承,是深植于土地的故事,更是烙印在人心的坚定信仰。
图1 留坝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入口
留坝两河口村——秦岭腹地的红色丰碑
留坝,这片镶嵌在秦岭深处的土地,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鄂豫陕苏区、川陕苏区的厚重红色历史。留坝红色实践基地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矗立在这片红色沃土之上,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汲取奋进的力量。
图2 基地内的吉普车展区
红色文化体验基地作为留坝红色实践区域的核心之一,坐落于玉皇庙镇两河口村,其前身是三线建设时期国防科工委825部队驻地遗址。这些文物,是无声的见证者,串联起从建党初期的筚路蓝缕,到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再到解放战争胜利曙光的壮阔历程。它们不仅承载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更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漫步在基地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陈旧却不失庄严的解放牌汽车、军用吉普车,记录着革命年代的交通工具变迁;伟人针织画、毛主席像章等,承载着人们对伟人的敬仰与爱戴;各式各样的勋章奖章,见证着英雄们的赫赫战功;红军长征时用过的军号、发报机,仿佛仍能传出激昂的冲锋号声和滴滴答答的电报声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与信念如磐。
图3 基地内的解放牌汽车展区
除了丰富的文物展示,基地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活动。“重走长征路”研学活动,让参与者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前行,亲身感受长征的艰辛与伟大;“忆苦思甜饭”体验活动,让人们品尝红军曾经吃过的食物,体会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此外,基地还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讲座、革命故事分享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老革命家为大家讲述历史,为红色基因的赓续注入鲜活力量。
图4 刻有“红军路”字样的石碑
专访陈丰——老兵的“红色坚守”与青年之约
实践团此行重点专访了基地的核心人物——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陈丰。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到红色展馆的方寸之间,陈丰用数十年坚守,书写了一段“退伍不褪色”的红色故事,他的故事里,藏着对红色文化的执着。
图5 实践团专访陈丰先生 西安财经大学红脉溯源队 摄
战场的生死考验铸就了陈丰的红色初心。“战友倒下的瞬间,‘家国’二字重逾千斤。”谈及退役军人在红色传承中的优势,陈丰说:“部队教会我‘坚韧’——哪怕文物来源枯竭、资金紧张,只要想到肩上的责任,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从“学史明理”到“学史力行”,谈及对年轻人的期待,陈丰说道:“要知道国旗、国歌的分量,更要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他希望青年多学党史,要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哪怕只是给身边人讲一个革命故事,都是传承。如今,红色文化传播不断拓展新路径,更凝聚各方力量赋能现实。正如陈丰所言,个人力量虽微,但汇聚众人之力,便能让红色星火燎原,让红色传承生生不息。
图6 西安财经大学“红脉溯源队”实践团与陈丰(右三)在展馆前合影 西安财经大学红脉溯源队 摄
从战场到展馆,从收藏文物到培育传承人,陈丰用行动证明:红色传承从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如他这般,把刹那的初心焐成岁月的恒心——让每一件文物都讲得出热血,让每一份坚守都接得上未来,让每一位青年都听见历史的回响,震颤其当下的心房。
撰写: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红脉溯源队
一审:王郁蓉
二审:郝亚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