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旅结合谋发展,实践笃行促兴农

发布时间:2025-08-09 17: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树森 翟泽旭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 翟泽旭)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耕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对促进农村产业转型,推动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为深入了解的情况,2025年7月24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旅兴农”实践队深入齐河县农村地区,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产业调研,系统分析当地菌菇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潜力。

厉兵秣马,统筹规划

在开展社会实践前,队长首先对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并举行出征仪式。随后,队员们在老师指导下确定了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的实践方法。为提高实践效率,团队依据队员来自不同地市的情况,按所在地区进行分组。同时,结合不同乡镇的实际状况,划定了调查区域。并且,根据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贴合当地情况的实践调查计划。此外,队长还向队员们细致讲解了新闻撰写要求和摄影拍摄问题,为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为实践队员参加线下会议 李英姿 供图

多元走访 深入调研

此次实践采取问卷填写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队员们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问卷撰写与润色。然后通过网络传播和线下填写问答双管齐下的方式多方面收集样本数据信息。实践队员们在德州市齐河县大黄乡展开走访。大黄乡坐落于徒骇河岸,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黄乡在广袤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发展起了种植业与菌菇养殖业。队员们经过访谈得知:西赵村通过返乡新农人们牵头开展菌菇电商销售,去年线上销售已取得不小的突破。调研发现,村内已形成“菌包生产—智能培育—直播带货”闭环,直播间通过展示羊肚菌生长过程、烹饪教学吸引消费者,带动数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收入显著提高。

图为耕旅兴农实践队队员采访菌菇厂职工 翟泽旭 供图

在谈及对耕旅结合的看法时,职工们表示,由于菌菇生长对环境温度,湿度,甚至空气流通状况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故而菌菇产业要想与旅游业相结合就不能搞传统的特色采摘。访谈中,职工们对发展菌菇主题文旅项目接受度较高,但存在多重顾虑:技术门槛——部分农户缺乏菌菇种植经验,担忧智能设备操作难度;资金压力——新建菌棚成本高,个体户难以承担;收益分配——村民倾向“租金+工资”模式,对入股企业拿分红的稳定性仍有顾虑;文旅融合难点——菌菇生产周期固定,季节性体验项目设计难度大。

四步破局 渐进升级

基于此,要想推进“耕旅融合”事业的进步,核心是要解决“传播渠道窄,技术门槛高产品附加值小、资金顾虑多”四个问题。

第一步,由政府牵头,公司与村集体合作建立特色菌菇品牌,开拓多维销售渠道,打造特色IP;第二步,联合高校开设“新农人培训营”,教授直播带货、短视频剪辑技能。打造“云菌菇”小程序,实现菌包订购、生长监控、线上采摘体验一体化;第三步,开发“家庭菌菇微农场”项目,村民利用庭院种植菌包,品牌方统一回收销售;第四步,推行“政府保底租金+企业技术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龙头企业承担市场风险,按参与环节给农户分账。每月召开村民议事会,公开客流、损耗、分红数据,接受第三方审计。

知行相济 收获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旅兴农”实践队全体成员走出校园,深入农村。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不仅对于如何促进耕旅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转型相关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挖掘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为耕旅兴农实践队队员合影 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