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旅融合,山东农文旅发展新观察

发布时间:2025-08-09 17: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树森 刘芊羽   阅读 6.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 刘芊羽)2025年7月中旬,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旅兴农”实践队走进日照任家台与济阳区善耕缘农耕文化产业园,围绕“山东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创新开发与农文旅品牌培育的联动效应”展开实地走访。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系统考察传统耕地向生态-文化-经济复合空间转型的实践路径,为当地“文旅+耕地”的联动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调研筹备:团队会议明确方向

6月22日,实践队召开调研筹备专题会议。会议围绕“山东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创新与农文旅品牌培育联动机制”展开讨论,确定核心目标:探索耕地景观如何与文化、旅游、农业品牌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会上逐项落实任务分工,并核定访谈对象名单,覆盖本地农户、商贩及游客三类主体,以保证信息交叉验证。调研要求同时提炼成功经验与潜在问题,形成可供后续研究核查的实证依据。

图为耕旅兴农实践队开展准备会议。李英姿 供图

任家台:资源禀赋与体验深化的转型挑战

在任家台的调研中,实践队员通过走访游客和商户,梳理出当地农文旅产业的鲜明特征。调研数据显示,文化体验型和休闲度假型农文旅产品受游客青睐,“渔家乐”与海产品直销模式成为商户增收重要渠道,且18-30岁年轻消费群体展现出强劲市场潜力,当地对发展耕地文旅产业的支持度较高。

同时,发展瓶颈也较为突出。当地文旅开发仍停留在赶海、餐饮等传统业态,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IP深度挖掘不足.季节性客流波动导致经营压力集中,淡季营收难以保障;部分中高端游客反映部分渔家乐设施陈旧,与期待存在差距。

土地利用矛盾同样值得关注。建设用地扩张与农田保护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尽管超过80%受访人群支持将闲置宅基地改造为民宿,但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对此,实践队建议探索“耕地保护+文旅开发”的协同模式,严守生态红线推动闲置资源活化。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任家台游客。刘贝宁 供图

善耕缘农耕文化产业园:从“可观”到“可留”的现实落差

善耕缘农耕文化产业园位于济南市济阳区垛石街道后王村村西,占地100余亩,主栽苹果、黄金梨、永莲蜜桃等果树。实践队员实地走访发现,园区整体呈现“核心区相对完整、边缘区荒废、文化符号老化”的三重特征。

图为善耕缘农耕文化产业园。刘芊羽 供图

玻璃温室与果林构成园区核心吸引力。玻璃温室内部栽培高粱玉米等作物,设有二十四节气农事图谱墙绘;果林区域划分应季采摘区与研学实验区,前者提供黄金梨、永莲蜜桃等果品,后者曾开设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等课程,具备“可观,可玩,可学,可购”的综合潜力。

图为善耕缘农耕文化产业园内的果林。刘芊羽 供图

但园区边缘区域设施老化问题突出:入口右侧儿童娱乐设施近乎荒废,部分大棚空置并堆放农用工具与废旧电动车;小池塘旁的小型观光船长期闲置且船体破损;孔子像等文化雕塑建筑多处斑驳,文化叙事出现断裂。这些问题直接削弱游客沉浸式体验,导致“可留”能力不足。实践队员走访期间,园区运营管理缺位,除本村老人外未见工作人员及游客。

图为善耕缘农耕文化产业园的文化雕塑。刘芊羽 供图

耕地价值的多维延伸:社区共治与品牌共创

实践队结合任家台与善耕缘的调研情况,总结两地发展痛点:任家台存在优质资源转化为深度文旅体验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善耕缘受基础设施老旧和内容连贯性不足制约。

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分析认为山东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创新的本质是传统农业空间向“文化-生态-产业”复合系统的转型,并指出突破“观光化”陷阱的关键路径——将技术叙事转化为大众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将品牌培育融入社区日常生活,为两地实现从“到此一游”到“年年想来”的长效发展提供了核心思路。(通讯员 刘芊羽)

图为耕旅兴农实践队合影。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