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辽南大地,玉米缀满枝头泛着金浪,山楂红透园田似火燃。在辽宁省海城市东四街道,一群身着蓝色队服的大学生正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碌不停——这个夏天,大连海事大学 “双海之约”团队的 14 名志愿者带着科技热忱奔赴而来,于7月15日至8月2日开展暑期 “三下乡” 实践。他们用专业智慧破解乡村物流梗阻,靠创新技术为特色产业插上腾飞翅膀,更循着红色足迹丈量 “钢都” 鞍山的精神厚度,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科技赋能 破解山楂产业困局】
"这个系统真神了!"当地山楂加工厂的负责人看着电脑屏幕上的路线优化图连连赞叹。多年来,运输成本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团队成员开发的智能路径规划系统,通过算法精准计算出最优运输路线,让货车少跑"冤枉路"。
双海之约队员现场指正山楂加工厂员工。图供郭鑫瑞
在仓储车间,队员们正手把手教工人们科学装车。"纸箱要交错摆放""这一层需要加防震垫",细致的指导让装载效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这套系统使企业运输效率提高35%,每年节省燃油成本近20万元。
为了让优质山楂走出乡村,团队还精心制作了系列短视频。镜头下,晶莹的山楂糕、可爱的山楂棒棒糖引得网友纷纷点赞,累计播放量突破4000次。"真没想到我们的产品还能这样宣传!"车间里的老师傅们看着不断上涨的播放量,脸上写满自豪。
【智慧升级 激活乡村物流】
在当地的物流站,一场"数字革命"正在上演。曾经依赖纸质单据的物流企业,如今用上了团队研发的智能管理系统。这个集仓储查询、路径规划等功能于一身的"智慧大脑",让老牌物流企业焕发新生。
"以前全凭经验跑车,现在手机一点就知道最优路线。"一位从业二十年的司机师傅边说边展示手机上的智能终端。系统上线后,企业燃油成本降低15%,送货效率提升20%。更让人惊喜的是,连最保守的老师傅都开始主动学习新系统。凯德物流负责人竖起大拇指:“客户投诉少了,司机腰包鼓了!”更暖心的是,团队还建立了24小时答疑群,深夜12点还有队员在线解答“APP卡顿怎么办”。
队员为凯德物流货车驾驶员一一讲解AI物流软件。图供郭鑫瑞
夜幕降临,物流站的灯光依然亮着。队员们正在为明天的培训做准备,他们知道,每一次耐心的讲解,都可能为乡村发展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红色寻根 传承钢都精神】
在忙碌的实践间隙,团队专程走访了鞍钢博物馆。站在共和国第一炉钢水的展台前,队员们仿佛触摸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老照片里的年轻人,和我们差不多大吧?"彭瀚川同学凝视着黑白照片中挥汗如雨的钢铁工人,轻声说道。
彭瀚川队员在鞍钢博物馆参观。图供郭鑫瑞
冯唐纪念馆里,泛黄的家书诉说着“实业救国”的壮志。“这些课本里的历史,突然有了体温。”队长陆麦沙感悟道。
烈士山公园里,队员们驻足在一座座纪念碑前。阳光透过松柏的缝隙,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正是先辈们的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建设家乡的机会。"韩佳璇同学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青春答卷 写在田野之间】
十八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收获却是沉甸甸的:两套智能系统落地应用,八场专业技术培训,十余篇宣传报道,数万字调研报告…… 但比数据更珍贵的是工人师傅塞来的山楂糖、司机师傅硬塞的冰镇饮料,还有那句 “你们明年还来不?”返程的大巴上,队员们望着窗外连绵的田野。那片他们挥洒过汗水的地方,如今焕发着新的生机。
队员们带走的是一身泥土芬芳,留下的是科技兴农的希望。”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实践,不仅用智慧物流架起了城乡融合的桥梁,更在 “钢都” 精神的滋养下,让青年学子们深刻理解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真谛。大连海事大学的学子们带着滨城的创新基因,奔赴海城的希望田野,用专业知识破解发展难题,用科技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这正是对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青春誓言的最好诠释。
十八天的实践落幕,“双海之约” 的故事仍在续写。这是跨越山海的约定 —— 滨城智慧种子在辽东沃野生根发芽;这是面向未来的对话 —— 数字中国的强音在乡村振兴中激荡。 “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的嘱托,在这群青年身上生动体现。当海大智慧遇上海城沃土,科技赋能与青春担当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奔涌的海浪终归大海,奋斗的青春照亮未来。“双海之约” 团队用行动证明,新时代中国青年定能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书写精彩答卷,他们的故事正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续写新篇。
“双海之约”,两座城市的相遇,青春与时代的共鸣!
双海之约社会实践队员在东四镇门口合影
撰稿:吴学成 陆麦沙 图片:郭鑫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麦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