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成立四十周年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演进脉络,2025年8月4日至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青葵法护实践队”赴北京开展学校“千村千企千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参访中国法院博物馆、北京警察博物馆与中国律师博物馆,以多维度视角解析未成年人犯罪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图为团队于中国法院博物馆系统梳理四十年少年法庭制度沿革
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少年审判的法治年轮清晰可辨。从1984年上海长宁区法院设立首个专门合议庭,到如今覆盖全国的少年法庭网络;从寓教于审的圆桌审判模式,到犯罪记录封存等特色制度,成员们透过泛黄文书与历史影像,触摸少年司法从“惩”向“教”的理念嬗变。馆内复原的早期少年法庭场景,更让团队对温情司法的实践形态有了具象认知。
▲图为团队于中国法院博物馆参观少年法庭成立四十周年成就展
北京警察博物馆则揭示了犯罪防治的“前端防线”。从校园法治宣教模型到社区网格化帮教案例,预防性治理的立体网络逐渐铺展。民警现场讲解的涉未成年人新型网络犯罪预警系统,突显了科技赋能下犯罪预防的精准化趋势。互动装置模拟的校园欺凌干预流程,更深化了成员对“早发现、早干预”机制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聚焦公安机关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前端治理”角色。
中国律师博物馆内,无数案卷诉说司法程序中的权利守护故事。从法律援助律师的辩护手稿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原件,成员们看到律师如何成为少年司法“教育、感化、挽救”链条中的重要支点。特别展区呈现的跨部门协作案例,彰显了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多元力量在帮教工作中的协同效应。
▲图为实践团深度考察律师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从审判机关到侦查前端,再到辩护保障,四十年间,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已从单点突破走向“惩防治教”四位一体的体系化建构。当少年法庭走过不惑之年,其折射的不仅是司法文明的进步刻度,更是国家亲权理念的落地生根。青年学子们带走的不仅是对法治图景的认知拼图,更是对如何以专业力量筑牢少年防线的时代叩问——这恰是少年司法四十年积淀赋予后来者的珍贵命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萌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