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E路潜行·云滇绿韵”实践团:生态调研与红色探寻的青春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7 21: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晨曦   阅读 75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保护使命、厚植家国担当。7月24日至26日,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E路潜行·云滇绿韵”实践团奔赴云南昆明、大理、丽江三地,开启一场探寻生态密码、追溯红色记忆的社会实践之旅。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云滇大地,在行走中探寻生态保护与红色传承的交融路径,于知行合一里淬炼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

滇池畔:问卷里的生态心声与历史回响。

第一天上午,团队奔赴云南陆军讲武堂,参观历史建筑并合影,回溯先辈奋斗历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

随后转至海埂大坝,欣赏滇池风光,同时以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向游客宣传滇池生态保护知识,从实践层面贯彻生态理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随机向海埂大坝游客发放调研问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海埂大坝合影留念)

下午,团队走进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在讲解员专业引导下,成员们深入了解滇池生态保护举措。从滇池生态系统的构成,到过去面临的污染困境,再到如今 “截污、控源、打捞、生态修复” 等一系列治理手段,成员们将理论学习与实地认知结合。透过科普中心的展示,看到滇池治理的艰辛与成效,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对生态保护实践的要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

洱海行:浪花中的治理智慧与人文对话。

次日上午,团队来到洱海,饱览自然风光之余,延续生态调研模式,向游客发放洱海生态保护问卷,收集大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与建议。(图为实践团成员随机向洱海游客发放调研问卷)

(图为洱海风光图)

下午,团队前往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在讲解员带领下,成员们全方位了解洱海治理全过程。从曾经的水质恶化、蓝藻频发,到如今通过污染防治,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生活污水治理;从生态修复,恢复湖滨带植被、投放滤食性鱼类,每一步治理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成员们学习着生态治理经验,更在讲解中,体会到生态保护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关乎民生、关乎未来的系统工程。调研尾声,团队对科普教育中心工作者进行采访。工作者们讲述近年来洱海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效,提及在恢复洱海本地物种方面,如何通过人工繁育、栖息地修复,让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珍稀鸟类重现洱海畔。实践团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保护理念,传承绿色发展使命,也在这一趟洱海行中,领悟到生态治理的智慧与人文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工作人员)

(图为实践团在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合影)

丽江记:花田里的致富经与长征火种。

第三天行程丰富多元且意义特殊。上午,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路线,来到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参观花卉种植大棚、种苗培育中心,了解花卉产业从品种研发、种植管理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发展模式。成员们还集体学习插花技艺,沉浸式感受花卉文化的艺术魅力。期间,团队对产业园工作人员、花农展开采访。工作人员讲述着产业园如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打造品牌,带动当地花卉产业升级;花农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分享着花卉种植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从收入增加,到生活品质提升,再到参与生态保护。实践团成员们探寻到花卉产业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密码,更看到产业在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上的贡献,以产业实践诠释生态与发展共生的理念,明白绿色产业能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坚实桥梁 。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

(图为实践团成员集体学习插花)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产业园花农)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合影)

下午,团队前往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踏入红色场馆,追溯长征历史,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将生态实践与红色传承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红军长征过丽江抢渡金沙江路线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合影)

三天行程里,团队以生态调研、产业走访、红色参观为脉络,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于行动。在滇池畔传递生态意识,在洱海边学习治理智慧,在丽江花卉产业园见证生态与发展共生,在红军长征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传承,用脚步丈量生态与文化之路,书写属于青春的实践篇章,也为当地生态保护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晨曦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