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鄂东大地,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奔赴乡村的脚步,黄冈师范学院“山坡文化工作室”红声传媒赋能团先后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红安、麻城等地,创新性地将推普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7月20日,团队拖着行李箱,箱子里装着他们精心准备的红色推普教材等“特殊礼物”,正式开启这场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
寻找推普的钥匙:方言与普通话的乡野对话
抵达团陂镇的首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志愿者们便分成6个小组,带着问卷与录音设备深入村落。“大爷,您平时和镇上的人交流,会不会觉得说方言有点不方便?”在贺坳村,20岁的志愿者黄梦渟蹲在田埂边,耐心倾听72岁的陈爹爹讲述:“年轻时去县城卖菜,说‘苕’(红薯)人家听不懂,急得直跺脚。现在孙子教我学‘红薯’,可舌头总打不过弯。”这样的对话,在为期两天的调研中不断上演。
团队采用“入户走访+校园测试”双轨模式,最终采集到120份有效样本。数据整理显示,乡村语言现状呈现明显的代际分层:60岁以上群体中,92%仅能使用方言交流,部分老人甚至从未听过标准普通话;30至59岁的中青年虽能听懂普通话,但在“n/l”“平翘舌”等发音上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偏差,如将“牛奶”读作“流来”等;而16岁以下的学生群体中,60%在课堂外仍以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部分孩子坦言“说普通话会被同学笑‘洋腔怪调’”。
这些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推普工作的痛点。乡村并非拒绝普通话,而是缺乏持续的语言环境与文化认同。团队要做的,就是把普通话从“课本知识”变成“生活工具”,再升华为“文化载体”。基于此,团队调整方案,确定“分层教学+红色浸润”的核心策略,并制定了有关孩子们的特色课程,全程融入红色文化元素。
课堂重塑:当红色故事遇见普通话
一是“咬苹果”操打开声音之门
7月22日清晨,30名孩子整齐列队,跟着志愿者老师做“咬苹果”口部操——他们仰着头张大嘴巴,仿佛在啃咬想象中的果实,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这是推普课堂的“热身仪式”,旨在通过打开口腔、活动唇舌,为标准发音打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发音,志愿者们创新设立了“发音体检站”。志愿者们俯下身来,一对一地耐心指导,通过趣味测试卡等工具,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发音特点。从基础的声母韵母到日常用语,他们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发音,用鼓励的笑容化解孩子们的羞涩。
二是在开国大典影像中学习普通话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用普通话宣告新中国诞生的伟人。”7月25日上午,在多媒体教室,志愿者播放《开国大典》片段,当毛主席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响彻教室,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注意‘成立’的‘成’是翘舌音,舌尖要轻轻抵住上颚。”志愿者李老师按下暂停键,指着自己的嘴唇示范。
李老师边示范边在黑板上标注拼音,随后翻开自编的《红安将军红色微故事精选》,“这位叫韩先楚的将军,在战场上总喊‘跟我上’,这个‘上’字也要读翘舌音……”
“报告老师!我会读‘跟我上’了!”扎着红领巾的小张突然站起来,学着影像中的姿势,字正腔圆地喊出韩先楚将军的经典口号。其他孩子也纷纷举手,争相展示刚学会的标准发音。
三是将军故事里玩转发音
故事里的语言教学,让课堂充满魔力。讲到王近山将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典故时,“勇(yǒng)者胜!”志愿者江老师突然提高声调、刻意放慢语速,右手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摸着自己的喉咙,感受“勇”字的后鼻音震动。
讲到詹化雨将军在雪地中步行送情报的场景时,江老师便带领孩子们练习“雪”(xuě)与“血”(xuè)的声调区别。“以前觉得绕口令好难,现在跟着将军故事学,‘四是四,十是十’一下子就记住了!”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志愿者们化身“语音魔法师”,夸张的口型和生动的演绎,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通过“发音大挑战”等游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练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那些曾让他们犯难的“平翘舌”“前后鼻音”仿佛也变得有趣起来。
四是方寸贺卡传诵红色经典
“黄冈英雄故事贺卡”活动中,红色卡纸铺展成特殊的学习场。孩子们伏在课桌前,翻阅资料,用普通话讨论吴先恩货郎担里的机密文件,将“隐蔽战线”“烽火岁月”等词汇融入创作。货郎担贴纸、鸡毛图案与“传承英雄志”的标语相映成趣,一张张贺卡成了“红色文化+规范语言”的微型载体。
五是角色扮演中锤炼发音
“红色小剧场”一开场,教室瞬间变身烽火年代。志愿者把旧床单剪成披风,硬纸板涂成驳壳枪,连讲台都成了山头的堡垒。他们踮起脚尖,把红领巾折成“鸡毛信”,奶声奶气的普通话喊出“我一定送到!”时,前排的小观众齐刷刷鼓掌,仿佛信里真的藏着千军万马。8个女孩排成一列,手挽手走向“乌斯浑河”,浪花是塑料蓝布,呼啸的风是同学们拍的桌子,可当她们齐声喊出“宁死不当俘虏”,空气里全是庄严肃穆的震颤。
“再来一遍!”孩子们不肯散场。饰演詹化雨的女孩把“补屋送粮”演成了“补粮送屋”,大家笑得东倒西歪,却在笑声里记牢了每一个音节。轮到方言纠正环节,扮演的小男生把爷爷拉到角落,像小老师一样板着脸:“‘革命’不是‘gái命’,跟我念——革!命!”爷爷憋得满脸通红,终于吐出标准的卷舌音,周围立刻爆发掌声,小男孩得意得像打了胜仗。
六是大手牵小手演绎红安将军故事
“爹娘,儿今奔赴战场,此去或难归……”“四是四,十是十”“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课间,学生们围着手机录制“将军故事我来讲”短视频。五年级的小王同学已经能流利讲述三个红色故事:“原来普通话练习可以这么有意思!”。
七是歌声飞出推普课堂
每一次下课铃响,孩子们却紧紧攥着上课道具、资料不肯撒手,七嘴八舌地商量“下节课我要演红军连长!”“我要背炸药包!”此起彼伏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志愿者笑着整理教案,却听见角落里有人轻声哼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进来,汇成清澈的童声合唱。
送课下乡:省级一等奖获奖教师助力推普
7月31日,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李雪、周卫老师的到来,为推普活动注入新活力。在华桂中学的礼堂里,李雪老师带来的《东坡诗词演颂》课,以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字音—颂意境—演情感—谈感悟”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现力。“‘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西’是平舌音,读的时候要像流水一样舒展。”她边吟诵边示范,孩子们跟着节奏摆动身体,在“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豁达中,体会语言的韵律之美。
周卫老师的《影视作品分析》课则另辟蹊径。播放《哪吒之魔童降世》片段后,她引导学生讨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在分析“哪吒”“逆境”等关键词的发音时,融入“敢于突破、勇于成长”的价值观引导。“‘逆’字是第四声,要读得坚定有力,就像哪吒反抗命运的样子。”这样的教学设计,让语言学习与美育、德育自然融合。
“城里老师的课像打开了一扇窗。”华桂中学的教师说道,“原来普通话教学可以这么生动,既能练发音,又能传文化。”课后,两位老师还与乡村教师座谈,分享“文化浸润式语言教学”的方法,为后续的常态化教学提供思路。
声动团陂:让将军故事讲得更响亮
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推普的种子正在发芽。志愿者们把拍下的课堂片段、孩子们的红色故事录音,剪成数条短视频:无论是“张天云送鸡毛信”,奶声奶气的台词配上手绘动画,还是“八女投江”里,彤彤坚定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台词,都引起了社会的反响。团队趁热打铁,把孩子们的朗读、剧场原声、志愿者旁白分层混剪,配上淅水河的潺潺声、稻田里的蛙鸣,做成推普系列视频。
离别那天,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排成弯弯的月亮队形,用标准的普通话唱响《我和我的祖国》。领唱的同学把“国”字的二声扬得又高又稳,像在山谷里升起一面旗;身后的女孩把“我”唱成三声再轻轻落下,像溪水碰到石头溅起的水花。歌声掠过团陂的屋脊,惊起一群白鹭。
志愿者杨娜在日记里写:“我们带不走团陂的暑热,却留下更珍贵的东西——让普通话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让红色故事在标准的发音中永远鲜活。”返程的大巴启动时,孩子们追出百米,把手写的红色卡片贴在车窗:有的画着火炬,有的写着“gé mìnɡ”,笔画虽歪,却一笔一画透着认真。
这场跨越城乡的推普行动仍在延续。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标准发音,正通过手机短视频和放学路上的欢声笑语,传遍团陂镇的每个角落。来年夏天,当新的推普队员再次走进这片土地时,定会听见更加字正腔圆的读书声,在青山绿水间久久回荡。
撰文|姚保卫、杨潇悦、毕蔓妮
图片|黄梦渟、杨娜、吴泯恩
审核|吕瑞文、张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毕蔓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