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益建童心·鱼跃羌山”社会实践团队赴北川开展调研与支教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4 23: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初,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益建童心·鱼跃羌山”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调研与支教活动。团队聚焦“生命教育”主题,结合“那山成长营”项目,走进地震遗址现场与志愿者分享交流现场,尝试从历史中学习、向现实中落地,探索大学生群体在乡村教育中的多重角色。

北川地震博物馆,是团队此行的第一站。步入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从灾区废墟中直接保留的断裂构件与残垣断壁,墙面裂纹斑驳,仿佛仍在讲述十余年前的沉痛与挣扎。队员们驻足观看,面色凝重。展示区一角的数据墙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经济损失、房屋毁损数量。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撕裂的家庭,也是队员们第一次近距离触碰到“生命教育”这一命题的厚重现实。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参观北川地震博物馆。李政然供图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破坏,还有重建。”队员来嘉旋这样形容参观后的感受。展馆中一段老视频记录了15名空降兵无引导跳伞进入灾区的英勇事迹,也播放了灾后重建的沙盘模拟:两年时间完成三年任务、援建省市干部与灾区群众同吃同住的真实场景,直观呈现“北川速度”与“全国一心”的支撑力量。

在当地“那山成长营”营地,团队与两位长期深耕公益事业的一线代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北川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唐荣生,十余年扎根灾区志愿工作。他从“恩”字结构讲起,他从“恩”字的字形讲起,讲述了自己从“受帮助者”到“主动担当者”的心理转变。他表示,志愿服务不是临时性支援,而是一种长期的情感陪伴与责任担当。“年轻人到乡村来,不只是给这里带来热闹和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孩子、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连接,感知生命的多维度。

图为北川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唐荣生为团队作主题分享。李政然供图

“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创始人高思发也受邀参加交流。他讲述了一个关于“编号29”的故事:一位因家庭长期变故而拒绝沟通的孩子,在“妈妈农场”项目的长期陪伴下,通过绘画与种植等活动逐步学会了情绪表达,并重新建立起与人相处的信任。他反复强调,志愿者并不是“救世主”,“志愿的核心不是改变谁,而是看见——看见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生命节奏,去尊重、陪伴和激发。”他的分享让在场队员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从“给予”转向了“共处”

图为“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创始人高思发(右)与团队成员分享志愿服务心得。李政然供图

一整天的实地调研与思想交流结束后,团队在当晚组织了一场感悟分享会。交流中,“感恩”“震撼”“看见”“同行者”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多位成员表示,这种近距离、面对面的对话形式,比任何课堂都更加真切。“我意识到,生命教育不是概念,而是一种经历。当我们真正走近这些曾经在苦难中坚强生活的人们时,我们在重新认识什么是责任。”领队干婷婷如此感慨道。

在总结阶段,团队同步推进了后续教学与服务方案的优化。在既有课程框架上,团队将引入心理素养模块与艺术表达活动,以增强支教内容的多元性与情感渗透力;同时也计划借助学校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等平台资源,为“那山成长营”的教育体系建设提供长期支持。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学习与感受之旅,更是一次向内反思、向外链接的重新出发。下一阶段,团队将重点围绕“生命教育+陪伴式志愿服务”双主线,推动支教项目从单一的知识输入向情感引导、心理支持方向延展。

据悉,此次北川调研实践共走访生命教育实践点3个,完成半结构式访谈8人,团队成员撰写观察日记30余份。通过系统梳理实践资料,团队计划形成调研成果简报及支教课程指南,为后续支教工作提供参考。同时,团队还将整合校内资源,参与构建“高校-基层-儿童”三向交互的生命教育实践平台,推动青年在服务中认知社会、反哺社会,实现“生命影响生命”的价值链条闭环。(通讯员 干婷婷 来嘉旋 邹昊均 罗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