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如何打破“油地分割”的传统格局?如何在产业转型中实现“协同共生”?带着这一命题,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和合油立方团队走进东营——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实地探访油地融合的实践轨迹。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东营曾长期面临“油田与地方二元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而如今,从社区治理到产业创新,从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到新能源协同布局,这里正以“温情治理+锐进创新”的双轮驱动,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社区里的“融合密码”:从“身份标签”到“共同家园”
油地融合的根基,藏在社区的烟火气里。6月30日,团队首站走进东营市文汇街道油建社区,这里的故事是油地关系转型的生动缩影。2019年油田小区移交地方管理后,福利差异、服务习惯等现实问题曾让融合步履维艰。但社区通过复兴“油建冰糕”这一老品牌,不仅培育出社区“造血”产业,更让油田与地方居民在共同参与生产、分享收益中拉近了距离。“现在买冰糕时,油田老职工会和地方居民聊起当年的采油故事,隔阂慢慢就没了。”社区张书记的话,道出了情感纽带的力量。
从油建社区到胜坨镇褚家村,团队看到了融合的另一重维度——历史问题的协同破解。过去,油田开发留下的油污农田、房屋裂痕等“后遗症”,曾是油地矛盾的导火索。如今,通过油地协商平台,占地补偿机制逐步完善,污染土地治理有序推进。“以前找油田反映问题,跑断腿也没结果;现在镇上牵头开协调会,问题能摆到台面上解决。”褚家村负责人的感慨,印证了沟通机制对融合的推动作用。
图 1 6月30日团队成员在胜坨镇采访社区工作人员了解社区移交前后的变化
在团结社区“幸福合伙人计划”的实践中,融合有了更具体的模样:超市积分既能兑换物品,也能兑换志愿服务;社区与物业、商户签订“三优共生”协议,让免费修补、送货上门等服务覆盖家家户户。而幸福社区的《仙河老年报》,由油田与地方退休老人共同编撰,字里行间都是“一家人”的归属感。东苑社区则以“红柳精神”为引领,让“守得住根基、融得进情感”的理念,融入书画课、合唱班等日常活动,让油地居民在共同参与中淡化了身份标签。6月30日至7月1日,我们走访文汇街道油建社区、团结社区等多个社区,看到了转型中的“破与立”。2019年油田小区移交地方后,福利差异、设施老旧曾是融合阻碍,但社区用“软办法”破解难题:油建社区重启“油建冰糕”老品牌,以居民协商生产的模式,让小冰糕坊成为联结油地居民的情感纽带;团结社区“幸福合伙人计划”用积分兑换激活志愿服务,让服务从“零散”变“长效”。
图 2 7月1日团队成员与团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大合影
图 3 7月1日,团队成员与幸福社区老职工交流探讨
厂区里的“转型锐进”:从“单一采油”到“多元协同”
产业的协同,是油地融合的硬核支撑。7月2日,团队在孤东采油厂看到了传统油田的“智变”:VR虚拟仿真设备让工人在虚拟场景中练习采油操作,2200口油井实现全监控,手机APP替代了人工巡井。“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技术工人的话,道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实效。而新能源示范区里的太阳能板、风能设备,则预示着“石油+新能源”的多元未来。
图 4 7月2日团队成员前往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领军工作室了解目前钻井水平及方法
海洋采油厂的探索,更显转型的深度。依托石油炼化基础,企业正布局氢能制备、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与宁德时代的合作让储能技术与采油业碰撞出新可能。虽然氢能储存、光伏核心技术等瓶颈仍待突破,但滩涂上的光伏阵列、钻井平台旁的风电试点,已勾勒出绿色转型的轮廓。值得关注的是,油地关系在此过程中悄然重塑:油田剥离社区管理等社会职能,专注能源主业;地方政府接手市政服务,民企则参与钻井工具、修井设备等产业链环节,形成“国企主导、民企协同”的新格局。7月2日至3日,我们走进孤东采油厂、海洋采油厂,见证传统油田的“新蜕变”。孤东采油厂的“VR虚拟仿真+实景演练”技术,让石油工人在虚实切换中锤炼技能;2200口油井全监控的数字化管理,勾勒出智慧油田轮廓。海洋采油厂则向新能源突围:滩涂光伏阵列铺开绿色画卷,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破解储能难题,“石油+新能源”的布局渐显清晰。
图 5 7月3日团队成员前往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采访中国石化“优秀劳模”李国兴
图 6 7月3日团队成员前往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油史馆了解海上采油历史、探索海上新能源的发展可能
7月4日走访的华能新能源,为东营转型添了另一笔注脚。作为风电、光伏领域的“生力军”,其无人值守电站、大数据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效率,虽因地理位置偏僻对本地就业带动有限,却以纳税大户的身份反哺地方经济。而其与民营企业华瑞集团的装备合作,以及与国企的技术协同,也为“油地+新能源”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其与政府的“投资换红利”模式,展现了新能源企业的协同潜力;但与传统国企的“竞争多于合作”,也暴露了“油地企业共融”的待解难题。
图 7 7月4日团队成员前往华能新能源采访风电厂厂长
图 8 7月4日团队成员前往华能新能源实地参观风机
从实践到启示:协同是理念,更是生活与产业的共生
从社区到厂区,从传统油田到新能源企业,此次调研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油地融合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治理理念的重塑——从“各管一摊”到“共建共享”;是产业基因的重组——从“石油独大”到“多元协同”;是情感纽带的重织——从“各说各话”到“共情共鸣”。
东营的实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融合要“软”“硬”兼施,既靠社区服务的温情拉近距离,也靠产业协同的实力夯实基础;其二,转型要“破”“立”并举,在破解历史问题中建立新机制,在坚守能源根基中拥抱新能源;其三,协同要“近”“远”兼顾,既要解决眼前的福利差异、设施短板,也要布局长远的技术创新、生态保护。
从社区的青砖灰瓦到厂区的钢铁丛林,从退休老人的笑颜到技术工人的专注,东营的油地融合之路,虽仍有基础设施老旧、新能源技术瓶颈等挑战,但每一步探索都在印证:协同不是终点,而是持续生长的过程。这座城市的实践,正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份兼具温度与力度的“东营答卷”。
(通讯员:李籽娴 丁开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