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曾国娟 黄泽波 黄美仪 文/摄)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学院“铁韵传薪实践团”于7月14日至28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乡村文化振兴与非遗传承保护,通过非遗调研、主题教育、墙绘美化及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贡献青春力量。
出征仪式合照
一、深访非遗传承人,记录守护匠心
铁韵传薪实践团成员对舞貔貅传承人张永木、荔枝红茶传承人邓伟明、古琴传承人谢东笑、古琴艺术传承人王少杰、粤剧面谱制作传承人冯汉华、白眉拳传承人徐健勇、剪纸传承人何奕含、篆刻传承人宋明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中,传承人以亲身经历和感悟,通过参观非遗工作室、观看传承人演示、动手体验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实践。团队将获取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文化内涵等一手资料整理成系统的资料库。并在金兰寺村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提供生动具体的案例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铁韵传薪实践团成员八位非遗传承人的合影
二、开设主题体验课,播撒文化种子
铁韵传薪实践团在增城区金兰寺村面向村内青少年开设了五场非遗主题体验课堂。课程内容包括:贝丘文化宣传课、非遗剪纸手工课、粤剧面谱表演课、荔枝红茶体验等,团队通过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活动累计吸引近200人次参与,有效激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非遗主题课堂现场
三、执笔勾勒墙壁,共创艺术空间
铁韵传薪实践团与金兰寺村委开展座谈会以及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村庄的基本概况、历史渊源、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集合乡村特色和贝丘文化元素创作墙绘,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传承乡土文化、避免文化断层。精美的墙绘取代单调或破损的墙面,青少年与村民的参与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和自豪感,形成独特的“艺术共创空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添动力。
金兰寺村于铁韵传薪实践团成员开展座谈会
铁韵传薪实践团成员与墙绘作品合照
四、运用新媒体传播,展现古村魅力
实践团协助金兰寺村创办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乡村的风土人情、传统技艺,带动村民参与文化传播,加深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同时,实践团联合广东省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创办“云科普”系列活动;记录非遗课堂的精彩瞬间;拍摄防溺水和反诈宣传视频,团队抖音号累计获赞超1600次,总浏览量突破30000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在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和乡村文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金兰寺宗祠
五、开展安全护航,守护“一老一小“
秉持“文化传承与平安守护并重”理念,实践团精准服务乡村“一老一小”群体,普及反诈知识和防溺水安全教育。通过开设防溺水安全教育课程、拍摄宣传短片、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设置警示标识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200余名儿童组织防溺水情景模拟与自救演练。同时,实践团成员开展入户反诈宣讲,提醒村民警惕刷单返利、虚假投资、冒充客服等多样化的诈骗手段,帮助村民提高识别和应对诈骗的能力。
铁韵传薪实践团成员开展防溺水主题课堂照片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铁韵传薪”实践团深入金兰寺村,在非遗传承、文化传播、乡村服务、安全教育等方面开展了扎实工作。14天的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服务乡村,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
铁韵传薪实践团与金兰寺村村委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国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