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张佳峰 梁丹 刘佩怡)“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当电影《寻梦环游记》的经典台词出现在屏幕上,台下孩子们安静的眼神中流露出超越年龄的庄重与思索。这是惠州学院七彩童行惠育绿苗志愿团在仲恺12355开设的生命教育课上的一幕。
近日,这支由多学科背景大学生组成的“三下乡”团队,为这里的乡村儿童带来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成长必修课”。课程聚焦生命、性别与自我保护三大主题,旨在为孩子们点亮一盏“成长指南针”,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探索自我的认同,并学习如何守护自己。
第一课:认识生命——“原来我们来到世界如此不易”
课程的起点,从“我从哪里来?”这个古老而温暖的问题开始。志愿者张佳峰老师借助生动的动画和图片,向孩子们展示了从一个受精卵到呱呱坠地的婴儿,生命诞生的奇妙旅程 。“我们的生日,就是妈妈的受难日”,当孩子们了解到母亲在孕育生命过程中的艰辛付出时,许多孩子低下了头,小脸上写满了感动与敬畏 。
随后,通过观看《寻梦环游记》片段,志愿者引导孩子们探讨了关于记忆、爱与死亡的话题。“只要不被遗忘,爱的人就永远不会离开”,电影的核心思想,让孩子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情感的洗礼,让孩子们在心中埋下了珍视生命、感恩父母的种子。
图为生命教育课程中与孩子们探讨生命的意义时,学生踊跃举手。周焯楠 供图
第二课:定义自我——“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
在引导孩子们感悟到每个生命都如星辰般独一无二后,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被抛出:如何定义这个独一无二的“我”?
志愿者梁丹老师以“玫瑰少年”叶永志的故事为引,开启了一场关于性别认知的深度对话 。当“男生不能哭,哭就是软弱”、“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最后还是要嫁人”等充满偏见的句子出现在屏幕上时,立刻引发了孩子们的激烈讨论 。
“老师,我妈妈就总说女孩子不要疯疯癫癫的!”一名女生大声说。
“我爸爸说男孩子玩娃娃很‘娘’。”一个男孩小声补充。
为了打破这些无形的枷锁,志愿者设计了“重置性别标签”的互动游戏。孩子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长发飘飘”、“拿着扳手”、“企业家”、“大叔”等词语自由组合,创造出一个个打破常规的全新形象。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逐渐领悟到:温柔、勇敢、细心、坚强等品质,与性别无关,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色彩 。
图为孩子们在黑板上贴便利贴,写下自己对不同性别的看法,在讨论中打破刻板印象。周焯楠 供图
第三课:守护自我——“为身体亮起‘红绿灯’”
当孩子们开始拥抱并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时,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保护这个独特的、宝贵的自己不受伤害?
针对乡村地区性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团队开设了一堂至关重要的儿童性教育课。课堂上,志愿者们没有回避,而是用科学、坦诚的态度,向孩子们介绍了“阴茎”、“子宫”等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和功能,强调它们和眼睛、鼻子一样,都是身体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被了解和爱护 。
课程的核心是“身体红绿灯”游戏。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背心和小裤衩遮盖的隐私部位,就是我们的‘红灯区’,任何人,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都绝对不能看、不能摸 。如果有人想要闯你的‘红灯’,你一定要立刻跑开,并像PPT上的这个小朋友一样,勇敢地大声说——‘不,不行!’” 。
这堂课为孩子们建立起了第一道自我保护的“防火墙”,教会了他们识别危险、尊重他人和勇敢求助的实用技能。
图为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身体红黄绿灯。周焯楠 供图“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成长中往往缺少科学、及时的引导。”实践队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开启一场平等的对话,将生命教育、性别认同和自我保护的知识融为一体,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坚实的支持。”
课程结束了,但关于生命、认同与守护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对于这群来自XX大学的青年志愿者而言,这次“三下乡”的意义,远不止是完成一次社会实践。它是一次双向的成长,更是一次将知识与关爱精准滴灌到乡村教育最需要之处的有力尝试。正如性别教育课黑板上留下的那句话——“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 ,这些年轻的“播种者”正用行动,为孩子们的未来划去偏见的边界,点亮无限的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佳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