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贾俊一)为深入学习新思想,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云南大学医学院组织师生至基层开展“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实践行动展现医学生的青春担当。
健康服务进乡村,暖心守护村民健康┃在蒋箐村、松林村马脖子寨和芙蓉村送健康与温暖
团队聚焦“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主题,在当地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调研服务队分别于7月21日、22日和24日在宣威市杨柳镇蒋箐村、倘塘镇松林村马脖子寨和东山镇芙蓉村顺利开展了爱心义诊、送医送药、健康科普宣传等系列健康服务活动。
▲图为调研服务队在蒋箐村与当地工作人员合影 王衡勋摄
在开展健康服务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们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7月21日清晨,队员们一到蒋箐村村委会就迅速完成场地布置与仪器调试,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村民们踏着晨光来到村委会等候健康咨询,大家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递上爱心药品,细致开展问卷科普,健康服务有序进行。伴着轻声细语的健康指导,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慢慢传开,健康生活的理念也悄悄融进村民心间。
▲图为调研服务队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 王衡勋摄
▲图为调研服务队为村民发放爱心药品 王衡勋摄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实践队还分为两个小组于7月21日下午在蒋箐村四角田、沙地厂村民小组,7月22日下午在松林村马脖子寨,7月24日上午在东山镇芙蓉村,将医疗服务送到炕头桌边、田边地头。队员们与村民促膝交谈,详细询问身体状况,认真记录健康信息,累计服务115位村民,细究数据,有 25人血糖偏高、17人血糖偏低,40人血压偏高。对于血糖和血压值异常的村民,队员们结合村民的年龄、既往病史、饮食习惯等,给出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建议,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这场实践不仅为乡亲们送去了切实的医疗帮助,更在亲切细致的攀谈中,了解了当地村民的健康状况与真实需求。这些带着温度的记录,将成为后续开展健康教育、优化医疗服务的基石,为健康中国的画卷添上了一抹来自山间的鲜亮色彩。
▲图为调研服务队在路边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 王衡勋摄
▲图为调研服务队在芙蓉寨开展基础健康服务 王衡勋摄
到卫生院调研学习,感受基层医疗变革┃在宣威市卫生机构调研公共卫生建设发展
在公共卫生调研服务开展过程中,实践队于7月22日走进杨柳镇卫生院,通过访谈参观了解卫生院建设概况、医疗服务内容和公共卫生管理现状。卫生院领导系统介绍了医院运行概况、科室建设特色、慢性病管理等内容。在孔垂仿院长的引导下,实践队逐一走访各个科室。在全科门诊,队员们观摩了慢性病诊疗流程;在中医治疗室内,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的临床应用场景,让学生直观理解“中西医协同”在基层的实践价值;住院病房内,队员们主动与患者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健康需求。通过参观调研,实践队深刻感受到基层卫生院在医共体体系改革下发生的显著变化、政府对公共卫生管理作出的一系列便民政策的重要意义及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图为调研服务队在杨柳镇卫生院参观 王衡勋摄
火腿飘香兴产业,彝寨蝶变换新颜|在火腿厂及东山镇芙蓉村探究乡村振兴发展
7月23日,实践队到宣威市火腿工业园区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现状。走进宣威市老浦家火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服务队跟着匠人穿梭在挂满火腿的晾晒间,看他们用指尖丈量盐分的渗透,听着“三年成味,五年成珍”的老规矩——这不仅是食物的蜕变,更是一代代人对“慢工出细活”的坚守。墙角泛黄的照片里,祖辈们围着土灶忙碌的身影,让“非遗”二字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宣威市以火腿产业与民族文化双轮驱动乡村振兴,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在火腿工业园区,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整合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嵌入现代化生产体系,形成“养殖—加工—研发—销售”全链条,推动百年火腿技艺向工业化、品牌化升级。园区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户参与标准化养殖,实现增收与产业升级双赢,同时以非遗技艺传承为纽带,开发低钠盐、富硒火腿等新产品,拓展电商渠道打开全国市场,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其中东山镇芙蓉村以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依托彝族文化底蕴与生态资源,将传统火腿制作转化为特色文旅体验,打造集火腿庄园、非遗工坊、民宿集群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盘活闲置民居、开发火腿DIY、民俗节庆等沉浸式项目,既传承民族文化,又构建“生态观光+特色民宿+文创销售”多元业态,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图为调研服务队在芙蓉寨合影 王衡勋摄
宣威以产业赋能、文化铸魂、生态增值为核心,推动多民族协作、城乡资源互通,形成“特色产业+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体验民族文化,共促民族团结┃在马脖子寨和芙蓉村体验民族文化
7月22日下午在倘塘镇松林村马脖子寨的健康服务现场,队员们与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的村民们亲切交流,他们以精湛的织布、刺绣技艺和独特的银饰制作工艺,生动展示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7月24日上午在东山镇芙蓉村,队员们也沉浸式感受着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从村寨建筑、牛头骨崇拜、彝族服饰、舞蹈到村民的热情好客,都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里的淳朴与厚重。实践队亲身感受了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深刻认知到自身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多民族的团结发展做出贡献。
▲图为调研服务队在马脖子寨与村民合影 王衡勋摄
学习红军精神,文博寻根悟初心┃在宣威市展馆参观调研,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7月23、24日,实践服务队前往宣威市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宣威市博物馆和浦在廷故居,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主题活动。队员们在红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的信念,在学习中传承“红医”精神。
▲图为调研服务队在宣威市博物馆合影 王衡勋摄
实践队来到宣威市来宾街道虎头山烈士陵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午后雨中的虎头山,松柏低垂如默哀。在烈士陵园,队员们在无名烈士的墓前集体默哀后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歌声来缅怀革命英烈;红军烈士纪念馆里,队员们跟随红军战斗的步伐前行,锈迹斑斑的步枪、磨破的草鞋,无声诉说着长征路上的血与火;登上虎头山红军战斗遗址,队员们仿佛看到红军战士当年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红军英烈长眠于虎头山,但红军精神却如一盏明灯指引后代前行的道路。
在宣威市博物馆和浦在廷先生故居,实践队跟随讲解员开启一段文化历史探寻之旅。在博物馆,实践队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革命史三个维度,系统了解了宣威市的发展历程。馆内的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故事,清晰勾勒出城市的岁月脉络,让队员们在触摸历史印记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到宣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在浦在廷故居,队员们在古朴的建筑与珍贵的史料间,回溯这位实业先驱的传奇人生轨迹。从创业历程到爱国情怀,从实业兴邦到文化传承,先辈的奋斗故事与精神力量深深感染着每一位队员。
从火腿里的匠心传承,到红土地上的精神丰碑,再到历史对城市的清晰勾勒,让队员们深刻认知到真正的“传承”从不止于技艺的模仿,更在于读懂岁月里的坚守与热血,同时激励着每一位队员要带着这份力量和初心,走好属于当代人的“长征路”。
聚集青春力量,助力健康中国。云南大学医学院调研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新一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行走的课堂"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用实践活动绘就美丽篇章。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提升了队员们的专业素质与服务能力,更深化了对基层医疗的认知理解,坚定了投身祖国卫生健康事业的理想信念,为健康中国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贾俊一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