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28日,营口理工学院“普言兴乡”推普实践团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开展了为期4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忆往昔峥嵘岁月”“入户调研察实情”“非遗新韵展活力”“钢铁社区温旧事”四大行动,以语言文化为纽带,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探索出一条“推普+非遗传承+产业振兴”的创新路径。
红色基地忆峥嵘,银龄乡音话传承
实践首日,团队抵达楚雄市西山公园红色纪念基地。这里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地,更成为跨代际交流的课堂。恰逢一支老年研学旅行团在此参观,实践团成员主动上前,用标准的普通话与爷爷奶奶们交流学习。在重温红色历史的过程中,老人们努力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述往昔峥嵘岁月,年轻学子们则用清晰的普通话回应、补充,共同完成了一次生动的“红色记忆”传递。“以前只会讲方言,给孙辈讲革命故事都费劲,”一位彝族老爷爷感慨道,“现在能用普通话讲了,娃娃们也爱听,老传统就传下去了!”这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普通话在连接历史与现实、传承红色基因中的重要桥梁作用。
图为“普言兴乡”推普实践团在楚雄市西山公园红色纪念基地进行参观调研
古道关隘探新声,农家笑语迎客来
次日,实践团走进楚雄市禄丰市炼象关村。作为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炼象关村至今仍留存着不少古道遗迹与传统民居,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团队成员深入农户走访调研,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当地村民的日常用语习惯、普通话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在乡村旅游发展、农产品外销等方面对普通话的实际需求。在村口历经沧桑的古道上,村民李奶奶热情地用越来越流利的普通话介绍着村落的兴衰变迁。“以前游客问路、问历史,我们比画半天,急得直冒汗!”李奶奶笑着说,“现在能用普通话给游客讲古道故事、介绍土特产,大家听得明白,家里的农家乐生意都跟着红火起来了!”普通话,正成为炼象关村重拾古道荣光、发展乡村旅游的“通关密语”。
图为“普言兴乡”推普实践团在禄丰市炼象关村实地调研与宣传
千年盐都逢盛会,非遗新韵展活力
实践第三日,团队来到享有“千年盐都”“明清社会活化石”美誉的黑井古镇。作为云南四大古镇之一,这里因千年贡盐文化闻名遐迩,当天恰逢当地举办第十届盐龙女旅游文化节,古镇内锣鼓喧天、游人如织,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借此契机,团队成员专访了当地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禄丰市文化艺术团团长钱雪峰老师和云南省彝族酒歌非遗传承人郭春柔老师。
钱雪峰老师结合自身艺术实践,讲述了普通话在传承和推广地方戏曲、民间艺术中的桥梁作用,让本土文化既能“守得住根”,又能“走得出圈”。钱老师介绍,以前地方文艺表演主要面向本地观众,方言既是特色也是壁垒。“现在用普通话主持、讲解、创作歌词,我们的演出、展览能走向更广泛的舞台,让外地游客甚至通过网络,都能看懂黑井的盐文化、彝族风情。普通话让‘活化石’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图为“普言兴乡”推普实践团在禄丰市黑井古镇专访文化艺术团团长钱雪峰老师
郭春柔老师则以彝族酒歌为例,分享了普通话如何帮助非遗文化“走出去”——通过普通话的转译与传播,更多人得以领略彝族酒歌的独特魅力,同时本地群众也通过学习普通话,更好地吸收外界文化养分,促进本土文化创新发展。作为酒歌非遗传承人,郭老师坦言过去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范围有限。“现在不一样了!我用普通话教唱、录教学视频、开直播,天南海北的爱好者都能学。传统的彝族酒歌配上普通话的‘翻译’和推广,不仅没丢魂,反而更受欢迎了!”
图为“普言兴乡”推普实践团在禄丰市黑井古镇专访彝族酒歌非遗传承人郭春柔老师
两位艺术家均提到,近年来普通话的普及为黑井古镇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便利了与外地游客的沟通,显著提升了服务质量,让这座千年盐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图为“普言兴乡”推普实践团在禄丰市黑井古镇参加第十届盐龙女旅游文化节活动
钢铁社区温旧事,时代强音续新章
实践最后一日,实践团探访了承载着禄丰钢铁工业厚重记忆的禄钢社区。步入这个典型的职工生活区,锈迹斑斑的老机器、泛黄的厂史照片、带有时代印记的宣传标语,无声地诉说着昔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辉煌与艰辛。团队成员认真参观社区展陈,深入了解禄丰钢铁厂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重要贡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推普工作在这里扮演着独特角色:通过组织普通话课堂和口述史整理项目,帮助老工人们更清晰地梳理和表达那段激情燃烧的集体记忆。“这些机器和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但背后的故事和精神需要活的语言来传递。”一位社区负责人表示,“普通话帮助我们更准确、更广泛地记录和传播这段工业历史,让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和感受这份属于禄丰的奋斗精神。”普通话,正成为解码工业密码、连接过去与未来、增强社区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
图为“普言兴乡”推普实践团前往禄钢社区参观调研
“语言通,则百业兴,文脉长”。通过四天走访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普通话是文化传承的“扩音器”,它有效打破了地域隔阂,让红色记忆、古道传说、千年盐韵、钢铁精神等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从“养在深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可共享、可传播的文化财富。普通话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无论是炼象关的旅游接待、农家乐经营,还是黑井古镇的文创推广、非遗产品销售,普通话的普及显著提升了村民与外界沟通的效率和质量,为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语言红利”;普通话是社区认同的“黏合剂”,在禄钢社区,普通话帮助老工人梳理、表达集体记忆,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老工业社区的文化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国情社情观察课,更让实践团成员们真切体会到“书同文,语同音”的深远意义。当青春学子的标准普通话与乡村的古老乡音、红色故事、历史回响、产业脉搏深度交融时,沉睡的文化资源被唤醒,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最深沉而持久的内生动力。推普,正以其独特的“声”力军作用,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谱写着新时代的振兴乐章。未来,营口理工学院将继续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于社会实践,秉承“修德、悟道、致知、力行”的校训精神,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乡村振兴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佩忆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