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印记,传承革命精神 —— “行走的思政课·丽水革命薪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红色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4 20: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洪威 闫雨欣   阅读 33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近日,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丽水革命薪火传承”实践团队开展系列红色实践活动,通过走访革命纪念馆、参与红色主题活动,探寻革命遗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路径,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触摸宏观历史,聆听时代回响

6月27日,团队首站走进浙西南革命纪念馆。在宣讲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烽火浙西南”“浴血奋战”“红旗不倒”等展区。馆内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系统展现了浙西南地区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历程,特别是红军挺进师入浙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访谈中,宣讲员详细介绍了场馆针对青少年设计的“重走红军路”模拟体验、革命故事宣讲等活动,以及在红色教育中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与教育趣味性的实践经验,为团队研究革命遗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为团队成员与浙西南革命纪念馆宣讲员的合影

聚焦地方叙事,传承本土红色记忆

6月29日,团队来到丽水市南乡革命纪念馆。这座坐落于原新屋村南曳岭根据地旧址的纪念馆,承载着莲都区最早革命基地、首位共产党员郑和斋诞生地、丽武宣边地区最早解放区的“三个第一”历史记忆。宣讲员结合馆内展陈,生动讲述了红十三军第三纵队在丽水的战斗历程、红军挺进师的活动轨迹,以及张志清带领敌后武工队解放老竹镇的英勇故事。队员们通过与宣讲员深入交流,了解到场馆在与学校合作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困境,如学生参与度参差不齐、教育效果难以持续等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图为南乡革命纪念馆宣讲员为团队成员介绍郑和斋烈士的革命故事

立足法治保障,感悟精神传承

6月30日,团队成员参与了在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举行的《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七一主题活动。活动中,市人大办立法处同志详细解读了《条例》的制定背景、核心保护理念及实施成效。作为省内首部革命遗址保护类地方性法规,《条例》自2021年实施以来,为丽水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筑牢了法治基石。随后,队员们沉浸式参观了旧址,聆听了黄景之律师的革命事迹。94岁抗美援朝老兵施炳台的现场分享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他讲述了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挨饿受冻却坚守阵地的经历,那句“胜利是拼出来的”的呐喊,让在场所有人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家国情怀。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沉浸式参观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

深化思想认识,激发担当精神

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团队成员在历史现场接受了深刻的红色教育。通过走访三座红色场馆,队员们不仅系统了解了浙西南革命历史的宏观脉络与地方细节,更直观感受到革命遗址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在与纪念馆宣讲员的访谈中,大家对当前红色教育的现状、困境与创新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而老兵施炳台的讲述,则让“红色基因”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精神共鸣。

▲图为94岁老兵施炳台现场讲述峥嵘岁月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团队成员王洪威谈道:“在革命遗址听老兵讲故事,真切理解了红色基因的分量,传承红色文化不是口号,而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团队负责人余快也表示:“作为青年学子,既要做革命精神的受教育者,更要做传承者,将这份感动转化为探索红色教育路径的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有关人员的合影

结语

此次实践活动为团队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团队将推动 “馆校共建” 机制化,促使红色研学融入课程体系,构建闭环教育模式;宣传《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凝聚社会力量保护红色资源;结合青少年特点,用短视频、情景剧等创新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青春心向党,奋进正当时。团队将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持续关注革命遗址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努力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让革命精神成为照亮时代征程的精神火炬,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王洪威

图片 | 王星博

审核 | 闫雨欣 王晓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洪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