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商大学微电子与物理学院 “竹海数智融乡队” 的队员们踏上了前往湖南桃江县的实践之旅。作为全国知名的竹产业聚集地,桃江县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和悠久的竹加工历史,此次三下乡活动旨在深入竹产业一线,探索传统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机械化加工:为竹产业注入规模化底气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机器切割竹片
在竹子初级加工厂内,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奏响了现代工业的乐章。成捆的毛竹刚从货车上卸下,就被传送带送入自动化加工流水线。切割环节中,高速旋转的锯片精准地将竹材按规格切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精细分切工序里,机械臂灵活翻转竹段,将其加工成宽窄均匀的竹条、竹片。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原本需要数人协作的工序,如今在机械系统的运作下高效完成。工人们只需在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操作,便能实现日均数吨竹材的加工量。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更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优化了材料利用,使竹材利用率较传统加工方式提高了近 30%,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了根基。
传统手工技艺:赋予竹制品文化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向非遗竹编传承人学习编织技巧
告别机器轰鸣的工厂,队员们来到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在这里遇见了非遗竹编艺人。小院的竹架上晾晒着刚完工的竹篮、竹筛,阳光透过竹叶洒在这些竹制品上,泛起自然的光泽。老奶奶拿起浸泡软化的竹条,指尖在经纬交错间灵活穿梭,看似柔弱的竹条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编筐要先立好底,一挑一压要均匀,力道太轻不结实,太重就断了。” 老奶奶边示范边讲解,粗糙的手掌与细腻的竹条形成鲜明对比。队员牛芷含尝试模仿时,竹条频频折断,在反复练习半小时后才勉强编出筐底雏形。当指尖感受到竹条的韧性,目睹普通竹材在手中逐渐成型,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传统技艺中蕴含的岁月沉淀与匠心坚守。
机器让竹材实现了标准化量产,让竹产业有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手工则赋予竹制品独特的质感与文化韵味,让竹文化得以传承。今天看到的不仅是竹的加工,更是传统产业的两种生命力。‘数智融乡’,就是希望找到让这两种生命力更好结合的方式,为当地竹产业助力。”
撰文 | 张鹏 周昊
图片 | 肖丹 阳灏
审核 | 尹芳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芷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