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张子松、胡颖、薛茗月)当指尖触碰到湿润的陶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便在稚嫩的手掌中开启。7月28日,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为神农架林区新华镇暑期爱心托管班的20余名儿童,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陶艺体验课。这堂融合劳动教育与非遗技艺的实践课,让孩子们在揉泥塑形中,直观感受中华传统陶艺的独特韵味。
溯源:泥土承载的文明印记
课程伊始,志愿者以“泥土的奇幻魔法”开启孩子们的想象,追溯这门古老工艺的历史脉络:从新石器时代朴拙的陶片,到秦汉陶器的雄浑气象,再到唐宋陶瓷的精致风雅,揭示陶器如何作为“火与土的艺术”,镌刻下中华文明的密码。当志愿者展示闻名世界的“青花瓷”图片时,更详细阐释了这“国之瑰瓷”如何以钴料在素白瓷胎上晕染山水花鸟,成就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至美境界,让孩童对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生向往。
▲图为志愿者讲解陶艺的相关知识
塑形:巧手揉捻间的创意迸发
动手环节,志愿者一边示范一边指导:“揉泥要像给面团做舒活按摩,力道均匀是关键。”孩子们端坐凝神,小脸上写满期待,小手中紧握湿润的陶泥。课堂顿时忙碌起来:有的孩子反复捶打泥团挤出气泡;有的将泥搓成长条,盘筑成个性笔筒;还有的专注地用拇指压入泥团中心,小心翼翼地向外推展,塑成碗的雏形。
▲图为志愿协助学生完成作品
“试试搓个水滴形,底部压稳就更牢固。”志愿者穿梭指导间,稚嫩的作品渐露形态:有的泥碗边缘被刻刀雕上细腻的波浪纹;更有充满童趣者,为陶土小猫添了条泥捏小鱼,嘴里还念叨着“得让小猫吃饱饱”。沾满泥点的小手上诞生的陶罐、小动物或许稚拙,却凝聚着无拘的想象力。
▲图为学生们给作品上色
赋彩:童心描绘的斑斓世界
待素胚自然干燥,上色环节让教室沸腾。志愿者备好的缤纷水彩列队桌前,孩子们围绕作品,执起画笔尽情挥洒:有人选择饱满的红色,为陶土蘑菇帽细致涂抹,连边缘都勾勒鲜亮;也有人将小花盆通体涂成明艳的黄色,举向阳光开心地说:“看!这是和太阳一样的颜色!”
▲图为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泥土终会凝结,颜料也将在窑火中定格。然而,当孩子指尖初次触碰陶泥的瞬间,文明传承的种子已然深植心田。这堂以“陶”为媒的体验课,不仅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创造的喜悦,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携带着指尖的余温走入了纯净的童心。那些带着童稚印记的作品,正是文明长河奔涌不息最动人的起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