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上生花,染韵承脉——湖北大学“润雨生花”支教团携林区孩童体验扎染里的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4 22: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子松   阅读 3.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张子松、薛茗月)在神农架这片绿色宝库中,与布相关的智慧世代相传:从非遗“堂纺叠绣”以针线捕捉山野灵韵,到山民采摘草木浸染布匹的古法,无一不诉说着布料与自然的深厚情缘。7月25日,湖北大学“润雨生花”支教团将这门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扎染技艺,带进了神农架林区新华镇爱心托管班的课堂。一堂以“布”为介的文化体验课就此展开,20余名山里娃在折叠、捆扎、浸染的亲手实践中,不仅感受到异地工艺的匠心,更领悟到本土非遗与传统扎染之间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扎染与本土记忆的对话​

课堂导入环节,志愿者举起一幅蓝白相间的扎染作品启发思考:“神奇的花纹不是画出来的,是绳子‘束缚’出的留白艺术,如同我们神农架人用草木染布,火候与时间调配出万千色彩。”她特意将扎染的物理防染原理,与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本土草木染色智慧进行直观对比。当一幅对称纹路的扎染样品亮相时,一名孩子眼睛一亮:“这花样和我奶奶绣的‘堂纺叠绣’好像啊!”围绕扎结力道、板蓝根染料与本地黄檗树皮染剂之异同,志愿者的讲解总能唤起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片段与文化印记。

▲图为志愿者讲解扎染的色彩

​指尖缠绕的创意工坊​

棉布、麻绳、天然染料分发下去,教室顷刻化身为活力四射的手作天地。孩子们或把布折成规则三角,或揉捻出随意的团状。一名女孩正因绳子松脱而焦急,志愿者立刻俯身,握住她的手指导:“像系紧鞋带那样,绕两圈,用力一拉,就稳固啦!”在师生协作下,一块块形态各异的“布疙瘩”悄然诞生,每件半成品都孕育着独特的设计构想。

▲图为志愿者协助学生折叠布料

​时光晕染的自然馈赠​

“轻点,慢慢放进染缸,浸润一会儿就好。”孩子们双手捧着各自的“布疙瘩”,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布浸入蓝色染液。白布在染料中徐徐浸润、变幻,泛起深浅不一的蓝。有孩子眼见色彩形成,忍不住伸手想捞起查看,被志愿者温言制止:“再等两分钟,让颜色沉淀得更完美吧。”

▲图为对系好的布料进行染色

​绽放布面的神农画卷​

拆解染布的时刻,宛如开启一份期待的礼物。清水漂洗后,一圈圈棉线被解开——瞬间,洁白的留白处焕发出神奇:有的晕染出波浪纹,宛如大九湖微漾的水波;有的呈现放射状花纹,似阳光穿透神农谷的林隙。“快看我的!像不像燕子垭翻涌的云海?”一个孩子高高举起作品兴奋地喊道。在志愿者帮助下,孩子们用绳子系好作品,32幅蓝白相间的扎染画作挂满窗前,随风轻曳。

▲图为晾晒扎染作品

▲图为师生持作品合影

这节扎染课堂,让林区孩童在指尖的缠绕与色彩的晕染中,真切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当一件件亲手创作的染布作品呈现眼前,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掌中可感、可与人分享的鲜活故事。志愿者看着孩子们质朴童趣的作品感慨道,这些布面上的图案,凝结着孩童对美的初次感悟;而这份对传统手艺萌生的好奇,终将沉淀为他们心底对文化根脉的深厚认同与热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