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华学院学子三下乡 | 村香晨韵突击队:蝉鸣夏日里的美育浸润之路
大学生云报广州7月21日讯(通讯员 蔡佩扬)蝉鸣渐起,暑意正浓。2025年7月12日至21日,广州新华学院村香晨韵突击队的队员们走进广东省普宁市北山小学,开展为期十天的“蝉鸣夏日,文明筑梦”暑期美育支教活动。遵循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要求,队员们带来了色彩妙画、非遗药香、小小金话筒等十余门特色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艺术的种子,让美的触角延伸至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图为村香晨韵突击队与北山小学学生的开班仪式现场。姜欣冉供图
非遗药香里的文化根脉
“薄荷摸起来凉凉的,像揣了块冰块!”在“非遗药香”课堂上,三年级的同学举着手中的药材,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课上,支教队员先通过药材科普视频引发兴趣,再以“女巫的毒药”游戏帮助记忆——当队员说出“清热解毒”的功效时,孩子们要迅速从紫苏、陈皮、艾草等药材中找出对应的答案,课堂里此起彼伏的应答声成了最生动的学习节奏。
图为支教队员在授课。蔡佩扬供图
队员们还带来了晒干的艾草与陈皮,让孩子们通过触摸感受纹理,通过嗅觉分辨气味。“古人没有退烧药时,就用这些小草来治病哦。”支教队员一边演示香囊制作,一边讲述中医药文化故事。孩子们制作的动作虽略显笨拙,却异常专注,有的把药材按颜色分层摆放,有的把药材一点点往里面装。当孩子们把混合着药材的香囊捧在手心时,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完成手工的喜悦,更有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敬畏。“原来爷爷泡茶的陈皮,还是能治病的宝贝。”课后,学生小铎认真地把香囊挂在书包上,仿佛挂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
图为学生们在制作香囊。李秋羽供图
笔墨光影间的审美启蒙
“水”字的弯勾要像小溪流一样灵动,四点底就像溅起的水花。在“妙笔生花”书法课上,用诗意的比喻拆解汉字结构。黑板上,“水、花、鸟、天”四字的示范笔画刚劲有力,孩子们握着笔在田字格中反复练习,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窗外的蝉鸣交织成独特的韵律。队员们巡回指导时,常会遇到握笔姿势不对的孩子,便轻轻握住他们的手腕,带动着感受起笔、行笔的力度变化。“‘天’字的横要写得平稳,就像做人要端正。” 支教队员的话让孩子们写字时腰杆挺得更直了。
图为学生们在认真写字。蔡佩扬供图
隔壁教室的“自然之色”课上,则是另一番色彩斑斓的景象。支教队员正指导孩子们用彩铅描绘潮汕传统建筑“四点金”“屋顶的飞檐要用渐变的棕色,屋檐下的雕花可以点上一点高光。”学生们的画纸上,青灰色的瓦当、朱红色的梁柱渐渐成形,有的还在角落添上几株绿植,让静态的建筑有了生机。“我家老房子就是这样的!”学生举着画纸给老师看,眼中满是发现熟悉事物的惊喜。当看到自己笔下的建筑立体感渐显时,孩子们忍不住互相展示,教室里此起彼伏的“你看我的”“你的颜色更好看”,成了最动听的赞美。
图为学生们在展示彩铅作品。蔡佩扬供图
而在“玩转纸张”课堂,创意更是不受拘束。孩子们将新鲜花瓣拓印在卡纸上,让自然的纹路成为独特的装饰;或是把卡纸折成书灯,嵌入LED灯串,当灯光亮起,纸页上的星星图案在桌面投下斑驳光影。
图为学生们在展示植物拓印作品。蔡佩扬供图
歌声舞步中的成长印记
“太阳——月亮——星星——”“小小金话筒”课上,“关键词声音接力赛”正热闹进行。随着词语在队列中传递,孩子们的音量逐渐升高,从轻声呢喃到放声呼喊,在游戏中掌握了音量调节的技巧。支教队员还带来了“情绪调色盘”练习,让孩子们用“轻缓—激昂”的声音变化演绎“大海的浪涌”与“火山的轰鸣”。当孩子们能用声音“画出”海浪的温柔与火山的爆发力时,队员笑着说:“你们都是天生的朗诵家。”“原来声音也能像画笔一样,画出不同的感觉。”有个学生在课后日记里这样写道。
图为支教队员让几位学生来朗读。陈颖供图
舞蹈室里,《第一天》的旋律正欢快流淌。支教队员分解着爵士舞动作:“抬手要像摘苹果,摆胯就像小树苗在摇晃。”孩子们起初有些拘谨,动作僵硬得像小木偶,但在“一二三四”的口令声中,渐渐找到节奏——有的踮脚时像只跃动的小鹿,有的旋转时扬起的裙摆像绽放的花。汗水浸湿了衣服,却挡不住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当最后一个动作定格时,自发的掌声在舞蹈室里久久回荡。有个平时特别好动的男孩,跳得格外认真,休息时偷偷对队员说:“老师,跳舞比跑步还累,但我更喜欢跳舞。”
图为学生们在学舞蹈。蔡佩扬供图
操场上的“魅力篮球”课则充满了活力。支教队员示范着“双手胸前传球”的动作:“掌心要像托着小鸽子,传球时轻轻送出去。”孩子们两两结对练习,从最初的球总砸在地上,到后来能稳稳落入同伴手中,默契在一次次传球中悄然生长。“传球要喊‘接着’,这样队友才知道!”学生一边跑位一边提醒同伴,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奔跑,像一群追逐梦想的小猎豹。有次分组比赛,一个小组因为配合失误输了,队员们以为他们会沮丧,没想到孩子们互相拍拍肩膀说“下次加油”,那份坦然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他们在运动中学会的不只是技巧,还有输赢之外的成长。
图为学生们在学运篮动作。李建炜供图
美育浸润处的悄然生长
“支教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孩子们发现‘美’的存在——可能是笔下的一个笔画,可能是歌声里的一个转音,也可能是同伴递来篮球时的一个眼神。”我在支教日志里写道。十天里,孩子们的变化清晰可见:那个起初不敢抬头的小姑娘,在“小小金话筒”课上能流畅朗诵《月光下的中国》;那个总爱调皮捣蛋的男孩,在“非遗药香”课上会认真记下每味药材的功效;还有孩子们的画作,从最初的随意涂抹,到后来能用心搭配色彩、构思画面。
结课那天,有些孩子把自己的作品——油画棒画、彩铅画送给队员们。“老师说美会发芽,我把美送给你们,就像送你们一颗会开花的种子。”学生的话,让队员们不禁红了眼眶。汇报演出时,当《小美满》的合唱声响起,孩子们脸上的专注与自信,比任何舞台灯光都要明亮。
当最后一声下课铃响,北山小学的美育之旅暂告段落,但那些关于色彩、声音、文化与协作的记忆,已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来。我想,我们带不走盛夏的蝉鸣,却能留下让美生长的土壤。而这份土壤里,正孕育着无数个关于成长与梦想的可能。或许某天,当这些孩子想起这个夏天,会记得指尖划过纸张的触感,记得药材散发的清香,记得同伴递来篮球时的笑容——那便是美育最动人的模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欣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