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这片被时光轻抚的土地,藏着古老而鲜活的文化密码。而风筝,恰似那被风捎来的密信,于岁月长河中翩跹而至,携着先辈的智慧与自然的韵律,于蓝天之上绘就灵动诗章。
在这个炎炎夏日,广东工业大学青耕突击队于8月4号前往广州市沙河街道文化站分站,开展了一场以岭南风筝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朝圣,在广州沙河徐徐启幕,也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下希望的火种。
▲图为活动大合照
海丝绮梦:岭南风筝的前世今生
课堂初启,团队为孩子们揭开了岭南风筝文化的神秘面纱。从阳江的“风筝城”美誉讲起,讲述了南宋时期渔民制作简易“船帆鹞”预测风向的智慧。古老的“风筝治病”传说,明代《阳江县志》中重阳节风筝比赛的记载,都让孩子们对岭南风筝的历史渊源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这些故事如同古老的歌谣,在孩子们的心中轻轻吟唱,让历史的羽翼带着他们飞越时空。从竹编技艺到藤扎纸裱,从“三角回鹘”骨架到“椰叶鹞”的创新设计,孩子们看到了岭南工匠的智慧,以及岭南文化对外来文明的包容与转化。
团队还为孩子们展示了灵芝风筝、百米龙筝和夜光灯筝等现代风筝的风采。通过视频和图片,孩子们感受到了风筝在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下的新生,看到了岭南风筝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这些风筝在蓝天中翱翔,如同现代艺术的华章,在天空中书写着岭南文化的崭新篇章。
▲图为老师科普时刻
巧手织梦:创意在指尖绽放
在风筝制作环节,队员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使用竹篾搭建三角形骨架,用宣纸绘制岭南元素或古诗意境,每一步都似在与时光对话。待骨架勾勒出风筝的轮廓,色彩斑斓的图绘便跃然其上,或跃动的蝴蝶,或缤纷的色彩,或繁复的花枝,皆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投影。这些风筝,不再是简单的物件,而是一场场未竟的幻梦,等待风的召唤,于蓝天之上展现其独特的生命轨迹。每一个风筝都是孩子们心中的诗,等待着风的朗诵。
▲图为小朋友创作风筝过程
风吟童梦:纸鸢意象生
完成风筝制作后,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背后的故事。他们用稚嫩而真诚的话语表达着对风筝的喜爱,对飞行的向往,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在他们眼中,这些风筝不仅仅是手中的玩具,更是梦想的寄托,是心灵的翅膀。孩子们纷纷扬起手中的风筝,那些承载着梦想与创意的纸鸢,如同灵动的音符,在微风中跃跃欲试,仿佛在诉说着孩子们内心对自由与未知的无限渴望。
▲图为小朋友分享灵感瞬间
这场岭南风筝与童心的邂逅,不仅是一场体验,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让孩子们在亲手制作风筝、探寻其历史渊源的过程中,与岭南文化进行了一场深情的对话。那文化的火种,在孩子们心灵的土壤中悄然扎根,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破土而出,绽放出属于他们的异彩。岭南风筝,作为这次支教活动的纽带,不仅连接了孩子们与传统文化,也让支教团队与乡村教育的心跳同频共振,共同编织出一个关于梦想与希望的未来图景。
撰文 | 曾毅 叶宗杰 张刚健
图片 | 张扬 梁依宁 陈泓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泓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