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邮学子下乡实践,网络科技双轮驱动赋能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8-04 21: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晨皓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西安邮电大学赴陕西安康“邮历真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8日前往陕西安康汉阴县的三坪村葡萄产业园,与陕西省优秀品牌产品——“张毅朝葡萄”创始人张毅朝进行了深度对话,了解了葡萄的培养流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7月18日,实践团成员在张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葡萄园的农业大棚内,实地考察葡萄的种植情况。进入农业园区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许多主播的设备,“左边是我们直播带货所用的设备。”据悉,在现在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下,产业园葡萄的销量也随之增多,收益日益增加,更多的人也能从网络平台上了解和关注到葡萄园的产品。张主任告诉采访队员,“目前‘阳光玫瑰’和‘超级女皇’这两个品种卖的最火,每种销量一天能达到20万左右。”

在考察完所有产品并对产品有一定了解后,团队成员联合也开展了“直播助农”活动,化身“带货主播”,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推介特色农产品,详细讲解其生态种植优势和口感特点。一场2小时的直播吸引超5000人次观看,销售额突破3万元,评论区更涌现出大量外地订单需求。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棚内帮助带货。

张主任强调,在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下,过去传统的批发方式如今通过政府的支持,搭台和每年三下乡学生团队的帮助,葡萄的价格由被动变主动,各大葡萄品牌知名度上涨迅速,产业链也延伸到了全国,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40%,带动周边6个村庄实现产业链升级。

在深入农产园时,张主任主要对葡萄的种类,种植施肥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当团队成员询问道“户太八号”的品种时,张主任笑到:“户太八号的确是年销量最好的一个品种,但是7月中旬还没有到成熟的时候,得在过个1个月就能看到它辉煌的一面了”。于是团队成员一起跟随张主任进入了“户太八号”葡萄的种植区。

走进阳光温室和种植大棚,团队成员看到了许多包装了袋子的葡萄和地上的正在运转的器械。套袋处理主要是为了防止葡萄成熟以后鸟和虫子的啃食,并且这些袋子可以反复用好几年,节约了许多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进入田地中仔细对葡萄进行观察,并且注意到葡萄园和西安邮电大学联合制作的智能果园器械,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们推广智能监测、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确保品质稳定,让每一颗葡萄都代表鄠邑的高标准。”张主任说到。

图为成员认识环境实时监测装置。

图为张主任讲解和团队成员进行实地考察参观。

此外,团队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共同探讨“数字果园”升级方案,提出引入无人机巡园、AI病虫害识别等技术的可行性建议,推动农业生产从“粗放式”向“智慧化”转型。

最后,团队随着张主任一同进入到农业设备的放置点,拾枝机,播种机等作为核心设备为整个葡萄园的发展贡献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和坚实的基础。张主任也欣慰的表示:“高校的科技支撑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标准化生产不仅提升了效益,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图为团队成员上手体验农机。

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直播带货中,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对葡萄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还对周围村庄里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记录,也深刻的了解了当地的民风民情,村民们的热情也让成员们感到高兴,在当今互联网的高新设备的支持下,周边的发展也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热情和高兴也让成员们体会到了努力过后的幸福。未来,西安邮电大学将依托信息科技学科优势,在农产品电商运营、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等领域提供持续支持。在座谈会上,领导对大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新思维、新视野,这种‘产学研用’的结合模式,正是乡村振兴需要的创新动力,也是乡村与时代接轨的关键!”

从政府牵头的品牌共建,到科技驱动的标准化生产,再到直播带货的流量变现,西安邮电大学“三下乡”实践团以“网络+科技”双轮驱动,助力三坪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7月25日,成员们表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后会长期为三坪村的旅游和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张主任十分高兴,感谢成员们的建言献策。

图为团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晨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