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何思颖) 为深入践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银洞铸红心,下乡践初心”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巫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与“嫁花”展开了一场独具魅力的邂逅。这场相遇,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技艺的直观观摩,更是一场与千年匠心的深度对话。
溯源:针线中蕴藏的民俗根脉
巫溪嫁花的历史,与当地婚嫁习俗深度交织,堪称一部镌刻在布料上的生活史诗。早年间,巫溪山区的女子自少女时便以针线为伴,默默为嫁妆刺绣蓄力。那时并无现成图样可循,绣娘们便将对生活的细腻体察、对姻缘的真挚期许,尽数织入经纬之间——田间双飞的蝴蝶化作“蝶恋花”纹样,寄寓夫妻相携情深;枝头饱满的石榴演为“榴开百子”图案,祈愿家族人丁兴旺。
这些源于生活的创作,逐渐沉淀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符号。以红布为底,取“喜庆辟邪”之意;用彩线作墨,藏“锦绣前程”之愿。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背景下,每一针线都承载着女性对婚姻最质朴的憧憬。更珍贵的是,嫁花的传承远不止于技艺本身。母亲教女儿辨线色、练针法时,实则在传递生活哲学——绣“并蒂莲”时强调“花要并蒂,人要同心”,论“鸳鸯戏水”时叮嘱“相守不离,绵长顺遂”。看似是手把手传授刺绣,实则是代代相传的持家之道与处世智慧。
图为巫溪非遗馆展出的嫁花作品 彭艺摄
图为巫溪非遗馆展出的嫁花作品 彭艺摄
载体:花母子凝结着底蕴传承
“这花母子,是无数绣娘传下来的活档案。”非遗传承人姚江莲女士将一卷泛黄的绢布在实践团成员面前缓缓铺开,轻声介绍。作为嫁花的图样模板,绢布上的花鸟、鸳鸯、吉祥结等纹样,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岁月的打磨,牡丹花瓣的弧度必贴合自然肌理,喜鹊尾羽的层次需显灵动之姿,就连叶片的脉络走向,都兼顾着审美意趣与吉祥寓意。
“早年绣娘们以天地为师,对着田间花草、檐下禽鸟细细描摹,待纹样成熟便绣于布上,代代相传。”传承人指着“鸳鸯戏水”的图样解释道,“一辈辈人在原有基础上添改增删,让纹样既守得住传统根脉,又合得上时代意趣。”这卷花母子上的每一道线条,都是时光镌刻的刻度,既记录着绣娘们对生活的细腻体察,更承载着“传帮带”的朴素智慧——上一代的巧思,就这样顺着一卷绢布,悄然流淌至下一代的指尖。
图为巫溪嫁花传承人姚江莲介绍嫁花的“花母子” 彭艺摄
技艺:萦绕于指尖的刚柔并济
在展示馆的工作台前,姚江莲女士现场演示着“嫁花”的核心技艺,其“刚柔并济”的特质令人叹服。
针法之巧,藏于“细”与“韧”得平衡里。绣制桃花时,先以“滚针绣”勾勒花瓣边缘,针脚细如游丝,衔接处浑然无痕;再用“盘金绣”突出花蕊,金线在布面盘绕时,既要紧绷力道不松散,又需轻拢巧捻不刺破布料,全凭指尖对力度的毫厘把控。“最见功力的是‘虚实针’,绣鸟羽时得疏密相济,方能显露出光泽流转的层次感。”传承人边演示边介绍,一套中等复杂度的作品,需上千针细密缝制,耗十余日功夫方可成器。
纹样之妙,见于“俗”与“雅”的交融之中。“嫁花”的纹样多取材于寻常生活,田间沉甸甸的稻穗、檐下翩跹的燕子、庭院里饱满的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看似是日常景致,却经艺术化变形成为承载民俗的符号。譬如“蝶恋花”纹样,既是自然意趣的再现,更暗含“夫妻和睦、琴瑟和鸣”的婚姻伦理;“万字纹”的循环往复,则象征着“福寿绵长”的祈愿。
图为巫溪嫁花传承人姚江莲展示绣制技法 彭艺摄
新生:从嫁妆专属到文化记忆
“嫁花不能只藏在箱底,得让年轻人愿意接过来。”谈及当代传承,传承人眼中泛起热忱。如今,巫溪县少年宫开设的“嫁花”免费课程,正让这项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课堂上,孩子们手中的绣针虽显生涩,但在详细描绘着百年前的针法;布料上的纹样虽经简化,却依然延续着“蝶恋花”“并蒂莲”的文化密码。少年宫课程宛如一座桥梁,让“嫁花”从嫁妆的“专属品”,转变为青少年可触摸的文化记忆,更为“非遗不褪色”注入了蓬勃的年轻力量。
当最后一针收线,传承人举起绣制完成的作品,阳光透过窗棂洒落,针脚与纹样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她轻声说道:“嫁花不是简单的刺绣,是巫溪人用针线写就的生活诗——有对婚姻的祝福,有对自然的敬畏,更有一代代人不愿割舍的匠心。”
图为巫溪嫁花传承人姚江莲讲述嫁花的历史发展、演变 彭艺摄
从花母子承载的历史密码,到指尖流淌的精湛技艺,再到课堂上延续的青春力量,巫溪嫁花正以“传统根脉+现代表达”的方式,让千年文脉在当代持续生长,深刻诠释着“技艺承载文化,时光淬炼传承”的不灭初心。亦如那根穿引的丝线,一端牵着过去的记忆,一端连着未来的希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思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