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龚巧彬 程琳)7月22日至25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闽江清流·化育绿源‘河小禹’”实践队赴三明市清流县开展闽江主干流域治理专题实践。这支由本硕博学生组成的团队,携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项目——新型水处理膜技术,深入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与乡村一线,通过田野调查、技术交流、宣教实践等形式,以专业知识与青春力量助力清流县河湖生态治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
深调研:解码流域治理“清流实践”
实践队在清流县委人才办指导下,与团县委召开“河小禹”专项行动座谈会,明确调研路径。此行亦是深化学院与清流县2022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共筑校地合作“样板工程”。
在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队员们系统学习了河湖长制的“清流样板”。自2017年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清流县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体系,依托河湖生态修复、智能巡河护河、“晒水、议水、评水”机制及跨区域协作治理模式,实现河湖问题整改率100%,县域水质连续三年优良。县河务中心主任赖世敏阐释了从“生态佳”迈向“生态+”的深层治理逻辑。深入高坑村,队员们实地了解到,《乡村治理积分制办法》将护河纳入村民评比,有效激发“全民治水”活力。
专访县级优秀河长、沙芜乡武装部部长邹仙华时,队员们被他扎根一线的坚守所打动。“说起巡河难题,他眼里满是执着,这份担当值得我们学习。”队员程琳在实践笔记中写道。
在县城市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实践队聚焦城区污水治理,关注到城区污水治理的发展与现实挑战。“座谈让我们意识到大雨天影响、地下水渗入、管道混接等问题治理,需深入细节解决实际问题。”博士生李智睿在交流中感触颇丰。队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建议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强管网维护与公众宣传,尤其针对不同群体创新宣教形式。
强赋能:科技注入治水新动能
实践队聚焦科技治水,走访清流县氟新材料产业园的展化化工、东莹化工、雅鑫电子等企业,调研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应用,深化对“产学研结合”的理解。
沧龙村“委员河长”工作站呈现了科技落地的生动案例。村支书展示的渔业养殖基地“双吸污+纯氧养殖”系统,通过底网吸污与岸氧供给,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科研要顶天立地,更要解决产业痛点!让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是我们的方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项目负责人段意道出队员心声。
沙芜乡九龙湖的蝶变,更深刻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科技不仅提升了水质净化效能,更通过创新模式释放生态价值。沿途所见——嵩口高坑渔港的“渔业+N”、嵩口上坪龙舟坊的“以水兴文”、李家冷泉的“水生态+旅游”——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治水需与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方能让清水永续流淌生机。
广传声:凝聚护水兴绿共识
实践期间,队员们发放问卷百余份,收集民情民意,宣传河湖长制新政。“河水清了!异味没了!河边人多了!”多位村民的朴实话语,让队员们深感“河小禹”行动价值。他们还开展河道志愿清理,新疆籍队员热伊赛·依力哈木感慨:“亲手守护河流,山海协作一家亲!”
在九龙溪畔,队员们拍摄“闽江青马学员说”宣传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护水治水理念,吸引更多人关注闽江流域生态保护。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实践队重走红军古道。带队老师龚巧彬现场讲授党课,将生态保护与红色传承紧密联系:“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革命先辈奋斗的热土。”
从机制探访到科技助力,从民意汇聚到文化传承,厦门大学“河小禹”实践队用青春脚步丈量闽江治理之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治理建议,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体悟。队员们坚定表示:“我们将持续发挥专业所长,做闽江流域的青春守护者,让这一江清流永续奔涌,造福沿岸百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