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张翼、丁潘、董晟、宋具辉) 2025年7月29日至8月4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橘’世无双,‘械’逅未来”研究生社会实践团赴湖北宜昌开展社会实践。团队以柑橘产业为核心,通过全链条企业调研、文化溯源、社区科普、文创开发及技术创新等多维度行动,构建起“调研-挖掘-输出”的实践闭环,为当地柑橘产业升级与科普教育发展提供了高校智慧。
聚焦田间管理机械化,精准调研锚定产业痛点
实践团以“产前-产中-产后”为脉络,先后走访湖北仟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宜昌洋红农贸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国矩智能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夷陵红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聚焦柑橘产业各环节的技术应用与发展瓶颈。在仟红(产前),团队了解到优质种苗培育对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在夷陵红和洋红(产中)的种植基地,详细记录了果农在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环节的操作模式与人力投入;在国矩(产后),重点考察了分选、储藏、加工等环节的自动化技术应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柑橘智能分选机 。朱子扬 供图。
为深入掌握柑橘田间管理机械化的实际情况,实践团精心设计了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基本信息、田间管理机械化设备使用情况、机械化作业效果与问题、不同作业环节机械化情况以及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与期望等多个方面。问卷面向宜昌夷陵区、秭归县的50余户果农和4家农业企业开展调研,系统收集了诸如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种植年限和规模的果农在机械化设备使用上的差异,以及在耕地、施肥、喷药、修剪、采摘等各环节使用机械化设备的频率、遇到的困难,还有对未来机械化发展的期望等12类具体需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梳理分析,团队精准锁定了田间管理仍是劳动密集型环节,果农普遍面临人工成本高、作业效率低,且设备价格过高、维修保养困难、适用性差等问题,为后续技术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文化溯源丰富产业内涵,为创新实践注入历史底蕴
在中国三峡柑橘博物馆,实践团通过古代育种文献、传统农耕工具、历代柑橘文化典籍等展品,梳理出三峡地区柑橘种植从传统经验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脉络。博物馆中《橘颂》相关文物与“封泥印”等贡品记载,让团队意识到柑橘产业不仅是经济载体,更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基因。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讲解《橘颂》。蔡欣睿 供图。
这些文化元素被转化为创新实践的灵感源泉:团队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管理需求相对照,在田间管理机器设计中融入适应当地地形的传统农具理念;在文创开发中,以《橘颂》意境为核心,结合三峡地貌特征,形成独具文化辨识度的设计方向。
科普与创新双轮输出,转化实践成果服务在地发展
基于前期调研与文化挖掘,实践团开展了多元化的成果输出。7月30日,在峡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团队以3D打印技术为载体,为暑期托管班儿童演示农业机械造型教具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的互动模式,将农业科技知识转化为童趣体验,激发青少年对智慧农业的兴趣。
图为科普活动中孩子们收到礼物洋溢着的笑脸。王永乐 供图。
在技术创新层面,团队结合田间管理调研数据,针对问卷中反映出的除草、喷药、运输、施肥等环节的集中痛点,设计出一款多功能果园管理机械原型。该机械集成四大核心功能:采用甩刀式切割装置实现精准除草,可根据柑橘行距调节作业宽度;配备风送式喷药模块,通过智能控制实现药量精准分配,减少农药浪费;搭载小型货运平台,承重可达200公斤,适配山地果园运输需求;集成螺旋式钻孔施肥机构,能同步完成打孔、施肥、覆土操作,提升施肥效率与吸收率。机械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作业需求快速切换功能,且机身紧凑,最小转弯半径仅1.5米,充分适配宜昌丘陵山地的复杂地形。
文创产品方面,团队围绕挖掘的柑橘文化,设计出专属IP“橘小颂”,其形象融合了柑橘果实的圆润形态与《橘颂》中“独立不迁”的品格寓意。并以该IP为核心,开发出包含笔记本、笔袋、尺子、书签的文创文具套装。笔记本封面印有“橘小颂”与三峡风光的组合图案,笔袋上则点缀着传统柑橘纹样,整套文具既富有文化内涵,又兼具实用价值,为柑橘产业品牌化传播提供了新颖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杜宇搏 供图
此次实践通过“产业调研摸清需求、文化挖掘丰富内涵、创新输出服务在地”的逻辑闭环,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转化。团队表示,将持续优化田间管理机器设计,推动文创产品落地,让实践成果真正服务于宜昌柑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张翼、丁潘、董晟、宋具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翼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