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迎来新机遇。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鸢都探遗 文旅拾萃"实践队深入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自7月24日始,开展为期五天的非遗保护调研,探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非遗保护的当代困境与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许多传统技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据统计,我国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其中近三成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困境。
"很多非遗技艺需要数十年才能掌握精髓,但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沉下心来学习。"实践队指导老师于鹏伟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参与非遗保护具有特殊意义。他们既具备创新思维,又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十笏园: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地标
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素有"鲁东明珠"之美誉,这里不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聚集地,更是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中,队员们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
"这里既有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又有鲜活生动的非遗展示,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队长尹俊曈感慨道。据统计,十笏园目前汇集了风筝、年画、刺绣等十余项非遗项目,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当地居民的"文化会客厅",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图为十笏园古巷建筑与特色灯笼
鲁绣:一针一线间的文化传承
在省级非遗鲁绣传承人李银凤的工作室里,队员们见证了"以线代墨"的东方美学。李老师正在创作一幅《千里江山图》绣品,这幅1.2米长的作品已经耗费她18个月的时间。
"鲁绣最讲究'流水路'技法,要通过丝线的走向表现物象的质感。"李老师边演示边讲解,"你看这座山,要用28种绿色丝线层层叠加,才能显出远近虚实。"队员们尝试拿起绣针体验,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
通过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鲁绣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一幅精品绣作往往需要上千工时,但市场认可度有限;年轻学徒难寻,现有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为此,实践队提出了建立"非遗传承人数据库"、开发数字化教学课程等创新建议。
▲图为非遗传承人李银凤为队员介绍鲁绣
非遗空间: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在"十笏园非遗空间",队员们被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所震撼。风筝制作区,传承人正在为绢布上色;木版年画工作台前,老师傅专注地雕刻版样;核雕展区,精美的橄榄核雕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采用'前店后坊'的模式,让游客可以直观看到制作过程。"非遗空间负责人介绍。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提升了非遗的观赏性,更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
青春力量:非遗传承的新动能
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队员设计了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还策划了非遗进校园活动。
"年轻人要用新思维解读传统文化。"于鹏伟总结道。实践队已完成2万字的调研报告,下一步将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推动成果转化。这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收获了知识,更让他们体会到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图为李银凤与实践队员在工作室门前合影
【结语】从十笏园的古建筑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台,从传统的刺绣技艺到现代的展示方式,山科大学子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文化传承的道路。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非遗保护需要守正创新,而青年人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
撰稿:王一清 图片:尹俊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一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