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7月13日至19日,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张立学带队,国际法学系颜永亮副教授等11位师生代表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融通湾区·涉外法治新视界”暑期研学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由法治·教育科技促进会协办。
人才培养——同粤港澳高校交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研学实践团到访香港城市大学等在内的四所高校,交流探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做法与创新探索。期间,师生们与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林峰教授、副院长丁春艳教授等师生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区域法治协同”开展交流座谈。张立学介绍了法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特色,双方就下一步深化务实合作进行了磋商研讨。
图为研学团成员与香港城市大学座谈师生代表合影
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研学团与副院长赵云教授等师生围绕“国际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交流。
图为研学团成员与香港大学赵云教授(左五)合影
在澳门城市大学,师生围绕“涉外法治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路径”跨领域主题进行讨论,并聆听关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题报告。
图为研学团成员在澳门城市大学合影
在深圳大学法学院,师生与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尹玉海主任、余佳颖和北京市君泽君(深圳)律师事务所伍梦益律师开展学术沙龙。
图为研学团成员在深圳大学法学院楼前合影
交流助力——香港法治交流,共探法律服务创新与历史脉络
7月16日,研学实践营到访香港法治·教育科技促进会、天平教育基金会以及香港涉外律所,张立学对促进会会长、2022感动香江人物、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傅健慈的邀请表示感谢,并深入交流了湾区法律服务创新与跨境事务处理的经验做法。
图为研学团成员与香港法治·教育科技促进会会长傅健慈(前左五)、执行会长赵国荣(前右三)、秘书长赵陶暄(前左一)合影
同时,研学团一行与天平助学金捐赠人陈鸿远、龙兆荣、赵国荣等知名律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举行了苏龙奖学金捐赠仪式。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曼琪带领研学团,走进香港立法会、旧中区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香港高等法院、终审法院等,实地学习香港立法会运作机制,追溯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发展的历史轨迹。
图为研学团成员与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曼琪(前左四)等合影
图为研学团成员与傅健慈教授(前右三)在旧中区警署建筑群前合影
图为研学团成员与傅健慈教授(后左一)在前中央裁判司署内合影
图为研学团成员在香港高等法院前合影
图为研学团成员在香港终审法院前合影
现状洞察——走访深国仲与律所,洞察跨境法律服务
7月18日,研学实践营与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秦莹、国际法学系吕宁宁副教授、团委余波带队的另一实践团会师。先后走访了深圳国际仲裁院(SCIA)、广东良马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及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开展专业实践,走访看望法学院毕业校友,系统了解大湾区在跨境法律服务上的专业实践与创新模式,深入感受涉外案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以及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
图为研学团成员与深圳国际仲裁院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图为研学团成员在深圳良马律师事务所合影
图为研学团成员在深圳广和律师事务所合影
图为研学团成员与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代表合影
不忘初心——港澳人文调研,为法治人才注入爱国情
研学实践团还在澳门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大三巴牌坊、香港太平山等地开展了丰富的人文调研与爱国主义教育。
图为研学团成员在澳门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合影
法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培养,以首届“融通湾区·涉外法治新视界”研学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主题,参访粤港澳三地的法治教育基地、顶尖高校法律学院以及知名涉外律所、法律机构,并开展实践调研和访企拓岗,为创新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思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金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